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杨琦)霍州实验中学的刘红丽是一位编外教师。她安贫乐教,无私奉献,用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执著,27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她的事迹感动了霍州,入选“2012年感动霍州道德模范人物”。
艰苦求学练成“金字招牌”
1985年9月,高中毕业的刘红丽,开始在退沙中学执教英语。前三年,她每月工资60元,一年到头,退沙大队给她一张600元的支票。后来,学校领导认为她工作成绩突出,每月工资给她加到100元,就这样,刘红丽一干就是12年。
1997年,刘红丽应聘到霍州实验中学任英语教师,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资由最初的300多元涨到现在的每月570元(寒暑假没有)。她虽无名分、无职称、无劳保,却安贫乐教,默默耕耘,没请过一天假,没旷过一节课,以校为家,恪尽职守,甘于奉献。那时,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一有时间,刘红丽就听录音,纠正自己的发音,对着家里大衣柜上的镜子练讲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她利用节假日,在临汾、霍州、汾西参加英语专业全员培训。
1995年,为了参加汾西英语专业培训,正月初六她就到了汾西县城。由于还是春节假期,街上的商铺、旅店、饭店都还没有开始营业,无奈之下,她再三恳求小旅店老板,才给开了一间房子。此时,她已有四个多月的身孕,本该为自己加强营养,却只能啃着从家里带来的年馍。后来,她买了一个很小的铝盆煮方便面,没有筷子,就拿牙刷把当筷子吃着面。学期结束,她成为这批学员中首批毕业的4个学生之一。她的认真和付出得到学校和家长的一致认可。每当家长们听说是刘红丽带的班,都很放心,刘红丽的名字,逐渐成为了霍州实验中学的一块“金字招牌”。
“不孝女儿”丢父上讲台
2009年,刘红丽的父亲在医院查出晚期胃癌。这对于正在全身心带着毕业班备战中考的刘红丽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一边是重病的老父亲,一边是处在人生关键阶段的孩子们。刘红丽谁也放不下,她开始不停地往返于太原和霍州之间。
手术后,父亲身体很虚弱,需要专人陪侍,并定期去医院检查。刘红丽多次想辞掉班主任,好好陪父亲最后一程,可是,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习更重要,更需要她。病床上的老父亲仿佛看透了女儿的心思,也不停地劝她:“去吧,学校更需要你,孩子们需要你,你可不能丢下他们!”从父亲的屋里出来,刘红丽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煎熬,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爸爸,你就原谅女儿吧,等孩子们顺利地升学后,我再好好地陪您!”她擦干了眼泪,又走上讲台……
在刘红丽太多的愧疚和自责中,父亲还是走了。令她欣慰的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学校领导、同事们来了,昔日的学生和家长来了。这个“不孝女儿”,带来了一群孝顺的子女。
桃李满天下是她最大的幸福
每年母亲节、教师节,刘红丽都会收到同样内容的短信:“老师妈妈,节日快乐!”这是一个叫张伟华的学生给发的。2005年中考前一个多月,住校学生张伟华呕吐不进食,医生说需要中药调理,孩子又不想请假。刘红丽就把药在家里煎好再带到学校,整整十多天,孩子的病才好。像张伟华这样的学生,刘红丽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了,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手机上响个不停的祝福短信,才是刘红丽这个已经两鬓苍苍、戴上老花镜的“老太太”最幸福的时刻。
从教27年,刘红丽教过的学生遍布了霍州市的各行各业,还有的父子两代人都是刘红丽的学生。在这些人尊重的目光中,刘红丽干劲更大了。她告诉记者:“和学生在一起,我才不感觉老,要不让我教学,我会发疯的!”
学生一句话让她泪流满面
其实,刘红丽是一名编外教师,但这些不良因素又不能传染给学生,每次到了学校,刘红丽总是把这种尴尬和苦楚深埋心底。在一次毕业典礼上,杨艳同学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突然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说道:“刘老师,我们不知道您竟然只是一名代教。”整个教室顿时一片寂静,孩子们惊讶得目瞪口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三年来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的“老班”,居然还是一位“编外教师”。
杨艳同学接着说:“作为老师,您永远值得我们这些学生尊敬;作为一个人,您的人格令我们由衷地折服。白岩松说‘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老师您虽不是大学生、博士,可您的的确确拥有最高学位。老师,您辛苦了!”霎时,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此刻,说不清楚是委屈的泪水,还是感动的泪水。20多年来,刘红丽第一次在自己学生面前摘掉伪装的“面具”,泪流满面。
刘红丽总是说:“平凡的我,做着平凡的事,塑造着不平凡的人,这是我的选择、我一生无悔的追求!”
——这是她的心声,也是她的誓言。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