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生奉献给农业的人

2012-12-21 09:47: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少了他,村里大事小事没了主心骨,好多的事一下子都不知道怎么干了。”这是薛关镇腰后村村民自发为付中楷送行时念叨最多的一句话。

“老付人好啊,他连吃饭的时候都想着马铃薯,这是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薛关镇党委书记卢志俊这样评价。

付中楷,薛关镇布珠村委腰后村人,助理农艺师,先后担任腰后村生产队队长,布珠村委主任、党支部书记,薛关镇农科站站长等职务,2010年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又返聘到蒲县马铃薯基地发挥余热。2012年9月22日,他又到各村的马铃薯基地实地考察,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考察会成为和他心爱事业的永别。当天下午,付中楷在赶往腰后村实地指导马铃薯秧苗收割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做了两次开颅手术后仍旧昏迷不醒,他与死神搏斗了12天后,还是没能再回到那片他熟悉热爱的土地,他就这样无声的走了,也没来得及给爱他的老伴、儿女留下一句话,这一年付中楷62岁。

“一定要让地里打出更多的粮食”

说起付中楷与农业科技的结缘,要追溯到1982年,那时他刚当上腰后村生产队队长,面对有限的耕地,年轻气盛的他一上任就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让地里打出更多的粮食”。说着容易做着难,为此付中楷茶不思饭不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临汾地区小麦生产先进工作会议并接受了省农科院的科技培训,这次难得的经历使他茅塞顿开,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从此付中楷一头扎进了农业技术探索研究实验和推广中。

腰后村地处山区,耕地资源短缺,为了不影响其他农户,付中楷把自家的耕地当做试验田。有一年实验效果不理想,到年底家里一下断了口粮,那时候付中楷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孩子们正长身体,家人都劝他“老老实实种地,别折腾没用的。”谁知付中楷依旧我行我素,妻子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没想到“痴心”不改的他反而把自家的院子“开垦”出来,种满了实验品种,仅在院墙下留有一条小路供人进出。妻子回来后,见到眼前的场景被他气乐了。

在付中楷的带领下,1983年,腰后队小麦产量比往年增产了一倍多,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赞誉和肯定,撰写出一部“旱垣,寒坡”小麦栽培技术,并荣获“地区小麦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他的成功经验还被拍成科教片进行广泛推广。

多年的学习实践让付中楷练就了一手绝活,只要用手拈一拈地里的土,他就能说出土壤的酸碱,知道这块地种什么好。他研究的无害除草剂、马铃薯套种玉米、三种三收等农业科技成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后均取得了良好的农业效益。临近的石楼、吉县等地多次邀请他开办讲座,在村民的眼中,付中楷成了靠得住的“农业专家”。

“尽我所能把大家的事情办好”

“只要老百姓需要我,我就要尽我所能把大家的事情办好。”1986年,付中楷出任布珠村党支部书记。布珠村委下辖的几个自然村地属于窝铺山庄,地段偏远,交通不便,买种子化肥成了很多村民犯难的事,付中楷干脆骑着自行车为农户送种子、化肥,提供最新的技术指导和最有效适合的配套农药,每次村民要表达感谢时,他总是憨厚地笑一笑,“没啥,我这是锻炼身体。”而这一“锻炼”就是26年。

2009年,那是一个酷暑的夏天,当村民还在午休的时候,付中楷已开着他的“老朋友”拖拉机来到他心爱的马铃薯试验田打药查看长势,就在往返的第二次拉水途中拖拉机翻倒,他的一条腿骨折,就在住院的这些天里,他天天念叨他的试验田,多次催促儿子给他办出院手续,单位领导到医院看望他时,再三的叮嘱他伤筋动骨100天让他安心的修养,别挂念马铃薯的事了,可他却说:“自己养的孩子,不看着它长成人哪能放心呢!”这就是我们的老支书,他的朴实,他的憨厚,他的执著,他的那种兢兢业业的敬业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我是个废人,老天为什么不让我走而让有用的人走呢?”腰后村85岁老人许丛林,天天坐在村口,目光炯炯地望着远处。他这样对我们说,“付支书每次回来给我买东西看望我,比我的儿子看的都多,他对自己不舍得,对别人谁都行。”说着老人哽噎着摸了一把泪,再也无法言语,沉默好久。

2011年,县里进一步加大了发展特色农业地力度。已经从农科站站长岗位上退休的付中楷拿着自己编写的《马铃薯栽植技术要点》,主动联系各村干部,和他们深入探讨马铃薯规模种植的可行性,并对土壤、前茬、海拔、地形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付中楷还耐心与农户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送去最新的种植技术知识,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那段时间“忙碌”成了付中楷生活中的主题。最忙的时候,付中楷用一天多时间跑了12个村做现场培训,顾不上吃饭的他利用中午和晚上的空隙又搞了两场集中辅导培训。在他的努力下,薛关镇垣面各村委基本上都有两个连片种植地块,最终落实马铃薯面积1400余亩。

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12年正月,付中楷家人发现他经常手捂着肚子,豆大的汗珠从额头往外渗,一再追问下,才知道付中楷肚子已经疼了半个多月。家里人赶紧张罗要带他去市里看病,村里的队长也为此劝过他几次,付中楷却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眼看马上就要到了马铃薯种植黄金期,他还要去各村指导种秧苗,缓过这阵子再去。

出事前一个星期,付中楷还和腰后村队长商量着村里引水上垣的管线已经老化,影响到了村民吃水和浇地,急需换一换,为此他跑前跑后,和水利局等部门多次沟通,定好了更换管线的日子。而家里水管漏水都两个月了,他却一直没顾上修一修。村里拉电、修路、引水、平整土地,没有一件能落下他。

他这是大爱,他整个心都装着村民,可他从来都不让别人为自己操心,他每天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的,却从来没找过领导诉过苦报过屈……人们都说付中楷是低调的,他可以几十年如一日,没说一句苦,不喊一句累,不图任何回报,默默在基层奉献自己的一生;付中楷又是高调的,村民有困难总会想到他,他反复试验得出的三种三收、立体种植等种植模式得以大力推广,是家喻户晓的“农业专家”;他是“贫穷”的,这么多年从没舍得给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他又是富有的,山西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优秀学员、临汾市农业系统“爱树建”活动“三百”先进人物、服务基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科学种田状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农业技术员等荣誉证书和奖状塞满了整整两大箱,这些无不见证了他无私而又充实的一生。

付中楷走了,他带走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思念和缅怀。如今,在蒲县马铃薯基地幼苗培育车间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他热爱一生的农业事业正蕴藏在散发着清香的泥土之中,必将在蒲子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通讯员 陈沛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