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山献青春

2013-03-15 08:38: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在支家庄,一说起张红东,村民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是个好干部。2008年5月,张红东从深圳回到家乡报考大学生村官,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到乡宁县西交口乡支家庄村委担任村党支部委员、团委书记。当他第一眼看到落后偏僻的村庄时,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自己所能为群众服务,改变全村贫困的面貌。

骑自行车的村干部,人民群众贴心人

支家庄村委有8个自然村,地处偏远,路窄坡陡,只能靠自行车通行。张红东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自行车,开始走百户、入百门的家访行程。遇到特别难走的山路,他就只能把自行车扛在肩上走,就这样用3个月的时间跑遍了8个自然村的各家各户,对村里各方面情况慢慢熟悉了。

通过深入了解,他发现村民的生活常识、法律知识和科学养殖、种植意识等非常薄弱。他想首先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但是面临缺少资料的问题,于是他又三番五次骑着自行车去县里各单位寻找农业果树栽培、种植常识、法律援助、农民工外出小读本等资料,又亲自发放到每家每户,成立农民学习互帮小组,每周亲自讲课,一点一滴地提高村民学习、掌握、应用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慢慢地人们都愿意和他说心里话,都把他看成自己人、贴心人。每当看到他骑着自行车远远的过来,人们都会说到:“咱们的自行车村干部来了,干实事的小伙子来了。”

扑下身子办实事,服务百姓敢担当

支家庄是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几口自制的存水井。下雨时,雨水混着杂草、泥土等流进存水井,经过沉淀作饮用水,村民祖祖辈辈喝着浑浊、苦涩水。因为水质不好,养殖也无法顺利开展,用水难严重影响着这里的发展。为让村民喝上干净的水,张红东不断奔波、多方筹资,终于向水利局申请下改造资金,硬化了全村的集水窖,提高了村民的饮水质量。

修一条水泥路是支家庄三代村民的梦想,为了圆梦,张红东一户一户做工作,一家一家做协调,讲政策、讲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张红东的执著感动了村民,终于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交通局、工程队、村委会……来回地跑,日夜地赶,依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带来了资金,带来了设备,带来了人员,支家庄4个自然村通上了水泥路,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增强培训引项目,带动村民齐致富

为了提高村民种植技术,张红东邀请山西省小麦研究所的3位专家给支家庄村民讲课,指导村民在干旱地区种小麦、抗干旱、增产、增收、肥料的选择、施肥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张红东怕村民朋友理解不了,亲自学习,认真做笔记,追在专家教授后面一遍一遍地问,一遍一遍地学,回来后和村民们共同蹲在地里研究,手把手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倾囊以授,村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支家庄村委有3000亩荒坡,经过一番查找资料和可行性报告分析,他提出了养羊产业发展目标,制定了实施办法,村委明确养羊户奖励措施,在全村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村民对养羊有抵触情绪,传统的小农观念挥之不去,一度使养羊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为此,他带头深入群众中开展思想工作,深入各村召开村民会议宣传发动,连续一个月开会到深夜,有时甚至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

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逐步形成共识。张红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树立榜样、塑造典型,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他身先士卒,立即到乡宁县农商行了解相关贷款政策,毅然用自己的工资为养羊专业户薛文管担保贷款5万元,让他扩大养羊规模、扩建羊场。碾岭村村民张志民看到后,也投资6万多元养了100只羊。这样一来,大多数村民认同了发展养羊主导产业,并积极参与产业经营。在张红东的倡导下,支家庄村委成立了全乡第一家富民养羊合作社。

经过考察,张红东发现西交口乡的土壤适合种土豆,2011年7月,张红东带领村民发展土豆种植,并得到了省种子协会免费送的500个土豆种子,村民们积极性特别高,他与村民们一起挖坑、浇水,种上了致富的希望。

阻止农民买假化肥、帮助残疾孩子上学及就业、推进支家庄村普法宣传……近期,张红东又在忙碌着引进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赞助的绿色肉羊养殖项目和新加坡国际涟水援助组织赞助的贫困村人畜饮水工程。张红东一刻也闲不住,他总是说支家庄村村民的生活水平还应该再提高,我应该再努力一些,再多做一些,再贡献一些,努力让支家庄的舞台好戏连台、让支家庄的老百姓走上富裕之路。(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李甲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