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高地地处霍山,是山西省在1973年12月建成开播的一处电视广播信号传输站台。如今,这里共转播山西卫视、中央一套、中央七套3套电视节目,转播中央一套“中国之声”、中央二套“经济之声”等6套广播。
上世纪80年代左右,一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了海拔2347米的“328”高地,面对山上难以想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一“挺”就是30个年头。
步行与乘车交织的“蜀道”
山下正值春暖花开、旧树换新芽的时节,山上却依旧是山路崎岖、冰雪覆盖。为了尽早见到心目中“最可敬的人”,记者一行备足了干粮,向着“328”高地这个目标徒步前行了1个小时。然而,在距离“328”高地只有14公里的半山腰上,本就崎岖的道路突然断了。在当地的山民将记者的消息传递给山上后,“328”高地转播站台的安旺林立即下山找到了记者:“你们也不怕迷路,像你们这样步行,没有6个小时绝对上不来。”
安旺林今年54岁,是“328”高地转播台的台长,也是现在山上最年长的工作人员,1977年大学刚毕业就被分配到这里。他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台里专门配备的越野车,还经过了改装,一般的车是绝对上不来的。”记者了解到,这是唯一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路,自从他们在这座山上开始工作以来,每年都要对这里的山路进行修整,因为一遇大雨,道路就会被雨水冲掉。
经过50分钟的“耍杂技”般的行驶,记者终于看到了高大的转播塔,擦了擦头上的汗,安旺林也终于长长出了口气。
艰苦的环境中充满着危险
日常线路的维修、工程的筹建、业务技术的改造都需要极大的勇气、胆量和智慧。来到转播站台,记者观察到,这里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建筑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院子里的一大片已经整体塌陷。安旺林说:“我们现在的所有建筑都是1973年建成的,因为没有路,建砖房成本太大,只能用石头垒起来。”他告诉记者,每到夏天,房间里潮湿,暴雨天雷电“来访”;冬天最低气温零下22摄氏度,烧水连沸点都达不到,每年10月中旬就要准备好一冬天的伙食,一直到了春天才能下山,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全有“胃寒”的症状。
沿着“328”高地的整个建筑走了一圈,记者不解:为什么这里的建筑完全用避雷针围了起来?一旁的副台长李安平笑着说:“说出来你也不敢相信,打雷分为天雷、侧雷和滚雷,我们这里一遇上打雷天,闪电就在自己跟前,楼道里滚着火球,暖气片上冒着火星。”未到霍山时,记者就听说山上有金钱豹、野猪等野生动物。“328”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出了一件事:不久前,院子里的狗被金钱豹叼到山林里,他们还在山林里找到了狗的尸体,没隔多久,山下兴唐寺林场旧址的两条狗也被金钱豹吃掉了。
坚守,将“328”精神传承下去
如今,“328”高地在职的工作人员有25人。
除了一直坚守在这里的老前辈们,近几年,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这里,虽然队伍年轻化了,但“328”高地上多年来的传统和口号并没有变——“以高山站台为家,以艰苦奋斗为荣”。
在“328”高地,没有节假日,15天一轮班。今年25岁的任鹏宇告诉记者:“每年5月份是我们下山最尴尬的时候,在山上我们穿的是保暖衣,到了山下,别人都穿短袖了。”
在这里,从领导到职工,从建站台到现在,没人请过假。去年11月份,28岁的职工许艳鹏轮班休息时刚好赶上妻子生孩子,因为当时刚好是“十八大”召开之时,为了保证信号通畅,孩子生下的第二天,他就自愿赶来上班。他告诉记者:“这不算什么,现在条件好多了,那些前辈们比我付出的要多得多,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这些故事,不过是“328”人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安旺林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就不停地下山,寻找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为山上修条路。
眼看到了饭点,记者一行起身告别。此时却见安旺林涨红了脸,难为情地说:“委屈你们了,我们这里的伙食只够职工吃两天了。”听到这质朴的话语,记者的内心感到一阵酸楚,是啊,在“328”高地,是他们用最饱满的精神干着最乏味的工作,用最坚强的意志克服着最恶劣的环境。他们没有怨言,不求回报,没人知道他们,但他们的坚守成果却被千千万万个家庭所享用,他们才是最值得敬佩的“无名英雄”!(记者 杨琦 实习生 董枭)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