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养殖一窍不通到自学成名的养猪“专家”;从以前让人心疼的打拼少年到如今带头创业的养殖能手,45岁的农民苏志俊勇敢奔赴梦想,走上了“低碳化”、“绿色化”的养殖致富之路。8月10日,记者走进吉县屯里镇武庄村,探访苏志俊的创业历程。
那一年,他选择放弃
苏志俊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三人,生长在农村,也使他身上多了踏实肯干、不骄不躁的劲头。小学毕业那年,苏志俊便离开了校园,这是他自己的决定。对于这个决定,苏志俊说,我至今对此充满了遗憾,但是从未后悔。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4岁的他走出校园外出在煤矿打工,这一干就是3年。3年里,他不仅褪去了身上的稚气,相反,更加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20岁那年,苏志俊发现了一个商机,他拿着多年积攒的血汗钱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钱,投资煤炭业,可没曾想,因为自己轻信他人,经验不足没有签合同,一年的时间里,造成20万元的损失,欠债13万元,这给了他严重的打击。苏志俊虽然心痛不已,但是并没有被打垮,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到河南谋生,期间卖过爆米花、当过搬砖工。一年后,他回到老家与人合作承包了吉县屯里镇武庄庙沟山,买来40头猪仔试养,因为他的“绿色梦想”,所以采用的是放养式,结果真可谓皆大欢喜,同时,他也独揽了承包权。可就在这时,他又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养殖业。
那一次,他勇敢坚持
时隔十多年,面对这座荒山,梦想的火苗在心中越烧越旺。2005年,苏志俊又买来10头母猪,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梦想的征程。家养一年后,猪圈里有了100多头让人欢喜的身影。本以为创业之初就中了“头彩”,可谁知,猪肉价格却暴跌,无奈之下,他只好卖掉一部分。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意外,使他再次蒙受了经济损失,同时打击了家人的信心,大家一再劝他放弃这条路。回想起这段经历,苏志俊说:“我知道,这种情况下只能勇敢面对,不能怨天尤人,在没有人支持的情况下,我仍然坚守在猪圈。”这一劫,他并没有萎靡不振,而是乐观面对。
与此同时,充满干劲的苏志俊买回一批野猪,因为条件的局限性,他贷款十万元用来建猪舍,猪舍的一砖一瓦都倾注了他的心血。2008年,野猪的数量达到了300多头,猪肉的价格终于有所回升,苏志俊终于看到了希望。
那些年,他艰苦奋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养殖场面临着最大的难题,那就是新出生的猪仔成活率低,两年仅成活了20多头,因为苏志俊的养殖技术不专业,这次让不服输的他深深地低下了头。这次惨痛的教训让他深感科技养殖的重要性,于是便开始虚心受教,不断充实自己,向其他养殖户交流经验,学习专业知识。随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让苏志俊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潜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养殖场逐渐走向正轨。2012年,苏志俊养殖专业合作社终于成立。
“几经波折,我还是干了自己想干却未干成的事,每天上山下山,看着它们健康地在山间奔跑、觅食、饮水,感到特别踏实。”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苏志俊不免心生感慨,他的养殖方式,保证全部实现低碳化、绿色化,让大家吃到放心肉。
采访中,苏志俊和妻子苏亚芳陪着记者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带领记者参观猪场的间隙,苏志俊赶紧清理栏圈、给患病的猪打针……这些都显得十分熟练。回忆起创业之初的情景,苏志俊说,这些都离不开妻子的支持与鼓励。“以前她也对养猪这门技术一窍不通,却默默地支持着我,全身心地操持着整个家,照顾着老人和孩子,慢慢地她也学会了很多,经常在猪舍帮忙,我能有现在的成绩,真的是离不开她。”
日前,苏志俊勇敢奔赴“养殖梦”的事迹受到了县政府的关注,县电视台也前往养殖场相继拍了一部专题片和一部微电影,小有名气的他,依然坚守在养殖场,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却乐此不疲。(梁 娟)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