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风里,爱是信物;人海中,善乃慈航。
对诗人来说,母爱是一首田园诗,悠遥清净;母爱是一幅山水画,自然清新;母爱是一首抒情歌,婉转深情。对于一位瘫痪在床多年的儿媳妇来说,母爱则是一口口热粥热饭,一次次洗脸擦身,一次次按摩推拿……
自古以来,媳妇侍候婆婆是天职、是美德,很少听到婆婆多年如一日侍候媳妇的。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位让人尊敬的婆婆。30多岁的儿媳卧病在床多年,年迈的婆婆喂吃喂喝,这温馨的一幕感动了无数人。近日,记者来到吉县中垛村刘桂月的家,见到了这对情同母女的婆媳。
病魔无情
刘桂月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原本,她的晚年应该是幸福的:大儿子在县城开了一家电脑打印部,二儿子在乡宁开了一家饭馆,女儿也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加上老伴每月3000余元的退休工资,可以说衣食无忧;儿女孝顺,儿孙绕膝,家庭和睦,这一切都让街坊邻居们羡慕不已。然而,这种幸福生活被2008年9月28日的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
那天上午,二儿子从乡宁打回来电话称,二儿媳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医生说要立即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且,手术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
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刘桂月顿时感到天旋地转,几乎摔在地上。慢慢缓过神后,她立刻搭上去乡宁的班车,直奔医院。
经过医生们的精心治疗,儿媳的命虽保住了,却一直昏迷不醒,神志不清,为了让她早日康复,家人又将她转到西京医院继续治疗。经专家会诊,认为她已经得到了最好的医治,剩下的就靠慢慢恢复了。
根据医生的嘱咐,刘桂月把儿媳带回县医院继续住院治疗,经过53天的调养,奇迹出现了,儿媳的头脑稍有清醒,开始发声了。全家人终于看到了希望,高兴地奔走相告。住院4个月后,在刘桂月的要求下,医生为她的儿媳几乎用遍了所有能用的药,又托人在北京、太原捎回进口药继续治疗。可儿媳的病情仍不见好转,全身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时间处于混沌之中,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植物人”。为了给她看病,家里东挪西凑,背负了几十万元的外债。
慈母有爱
从儿媳病倒的那一天起,刘桂月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笑容,整天疲累不堪,亲友们劝她:儿媳妇是墙上的泥坯,咱已经尽力了,何必再为她劳神费力?”刘桂月却说:见死不救是不道德的,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在我心里,媳妇和女儿一样,我要好好照顾她,直到她好起来。”
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重病人,整天要给她喂饭喂水、洗脸擦身、清理污秽,年愈花甲的刘桂月由于长期劳累,加之不能好好休息,常见的头晕、哮喘、三高”等病都找到了她。可她却全然不顾,一直默默地忍受着自己的病痛,悉心照顾着儿媳。为了让儿媳吃得舒服,既不能太热又不能太凉,一顿饭需要热好几次。为了不让儿媳的皮肤受到挤压长褥疮,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都随时为儿媳按摩皮肤,5年来,她没有脱衣服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学过医的刘桂月从朋友家借来医学书籍,查找有关内容,靠医生指点和个人悟性,渐渐地学会了按摩。为了给儿媳解闷,她购置了带轱辘的活动床,不仅可自由升降,还能自由进出,供儿媳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刘桂月还让大儿子买了MP3,下载了许多歌曲,放轻音乐让儿媳听,并邀请亲友到家作客,让儿媳找到一些生活的乐趣,帮她尽快恢复记忆。她还不厌其烦地为儿媳换洗被褥、床单被罩,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呕心呖血,熬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5年来,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埋怨的话,一直精心地照料儿媳,每当有人劝她放弃时,她都会说:这孩子从小就没了娘家妈,到我家后特别能干,是百里挑一的好媳妇。现在她病了,我们不能嫌弃她,我是她妈,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提起婆婆,儿媳流着热泪,充满感激,她虽然不会用清晰的语言来表达,可嘴里那含糊不清的声音分明在说:“谢谢婆婆,等我好起来,一定好好孝顺她!”(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