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剧照资料图
《雷雨》剧照资料图
盛世梨园,硕果累累。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周年系列活动,于8月31日在京拉开帷幕,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有500余名“梅花奖”演员齐聚京城,28台由“梅花奖”演员主演的剧目在京演出。从1983年起,迄今全国已评出26届、涵盖58个剧种的634个“梅花奖”演员,我省已有48人次、44位戏剧演员获此殊荣,获奖次数和人数均稳居全国第一。我们为三晋“梅花奖”演员的风姿喝彩!我们更为三晋戏剧文化界的成就欣慰!然而,在我们庆幸欢呼的同时,不应遗忘那些已具备“梅花奖”实力却没机会获奖、至今仍坚持在演出一线、老百姓心目中的“梅花奖”演员。这一群体,可圈可点,仍不失为最可爱的人!临汾市眉户剧团名誉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赵梅,就是这么一位典型。
为戏而生 艺海搏舟
“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响九霄》中的这段唱词,在赵梅身上得到极佳的验证。抱着“为戏而生”的人生理念,17岁的赵梅便坐科芮城县黄河蒲剧团。
演员们要想在舞台上为观众呈现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戏剧作品,就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和泪水。赵梅属于那种既有天赋、后天又很努力的演员。从艺较晚的她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在恩师贺新民的严厉调教下,她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练早功,扳腿、踢腿、下腰、拿大顶……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上午随琴师吊嗓子,下午再练功。学戏、练功,不要命地刻苦,男孩子固有的“死倔”劲和永不言败的“酷”劲,也同样体现在赵梅身上。她感慨地说:那时候简直练成傻子了,多说一句话都没力气,累得连走路都能睡觉。
超常规的训练,使赵梅练就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不到一年就开始排戏。当时,老师为她排导的启蒙戏是以刀马旦应工的武打折子戏《挡马》,她扮演的杨八姐,扮相英俊,身手矫健,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喝彩。当年的剧团琴师陈虎军介绍说:赵梅能脱颖而出在乎情理,她不仅功底过硬,一次能拧上几十个旋子,而且学会从武旦戏、小旦戏到青衣戏等几十出经典戏码,甚至连台上台下的场面调度、锣鼓经、对手演员的接口等,均无一不通。
刻苦学艺的赵梅,只要一有演出任务,都会全力以赴。当年她在蒲剧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担当主演期间,做了痔疮手术,伤口一直长不住。左右为难的团长找她商量:坚持一下,只演一场,应付过去再安心养病。赵梅二话没说,咬着牙上了舞台。谁知上去就下不来了,在芮城县城连演13场,接着又在永济县大礼堂连演7场。
1988年,即将临产的赵梅才请假回家。期间,剧团在河南省灵宝县演出,当地观众“一根筋”地非要看赵梅的戏,她应约冒险渡河赶去。当年的交通工具是小农用车,一路剧烈颠簸,她只好站在车上,两手紧抓栏杆,站了几十里路。当晚演出《玉堂春》,在“三堂会审”时,赵梅扮演的苏三跪着唱了40分钟,两腿跪麻了,双脚肿得站立不起,机灵的“衙役”一边一个,扶着“苏三”慢慢下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还以为剧情本来就该这样。
舞台“救场”,也成了赵梅传奇的艺术人生闪光点。1980年,剧团排演传统戏《白蛇传》时,赵梅扮演青儿。第二年春天,应邀赴河南省三门峡市演出。不料刚到演出地,团长就火急火燎地来找赵梅:“扮演后边两个白素贞的演员临时都有了急事,上不了台,换戏已来不及,你得救场!”救场如救火。好在赵梅平时在排演之中,就把白素贞的戏记了个八九不离十,演出间隙她和琴师拉琴试戏,合音入调,字正腔熟。于是,手忙脚乱地勾脸、换戏装。结果出奇的好,观众沸腾了。
凭着自己的努力,赵梅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戏剧形象,步入艺术创造的高峰期。1988年10月,“中国现代戏第7届年会”在运城举行,赵梅主演的蒲剧现代戏《月亮滩的姑娘》在河东剧院精彩亮相,技压群芳,艺惊四座,一举获得五项大奖和山西省演出超百场奖。
顺利地通过从艺的第一次“大考”,又一个“彩球”飞向赵梅。1990年,临汾地区眉户剧团团长崔凤鸣慧眼识人,想方设法将其“挖”走。
临汾眉户属国内有影响的剧种,是临汾文化的一张名片。要想在这个群星荟萃、名人迭出的艺术平台上站稳脚跟,首先就必须迈过从蒲剧到眉户这两个截然不同剧种的 鸿沟。这位蒲剧“红角”,再次下工夫琢磨起眉户剧的声腔特点,每天带着耳机听磁带,有时整个晚上都是戴着耳机入睡。3个月后,她就接演了《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帮工与主人》《山外来的媳妇》等角色,表演动作娴熟,唱腔韵味十足,一举突破由蒲剧向眉户、由传统戏向现代戏的双重跨越。
生活中的赵梅,个子高挑,面若桃花,披着留了十几年的秀发,时尚漂亮。在拍摄戏曲电视剧《村官》时,为了更符合女主角人物的要求,赵梅毅然剪掉大辫子,被导演“丑化”成“满脸黝黑、土得掉渣儿”的深山农妇。为了找感觉、入戏,戏服穿上身便不脱了,一穿就是一个月,混在当地村民堆里,很难认出她在哪里。
《书记妈妈》,是人到中年的赵梅久演不衰的重头戏。2011年正月初五,该剧在临汾市影剧院上演。时值寒冷季节,演员们为了剧情需要,穿的单衣甚至吊带,身上冻得冰凉。但是,作为一名演员,无论多苦多累,只要上了台,就要一字一板地唱,一场一场地把戏演好。每当看到观众热情高涨,听到雷鸣般的掌声时,赵梅甚是欣慰。
梨园挺秀众口皆碑天道酬勤。斗转星移37载,赵梅的足迹踏遍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广大地区,丰富了人生阅历,也提升了她全面的艺术素质。随着其艺术巅峰的如期而至,成了临汾眉户剧团三大头牌演员和地方戏耀眼明星,多种奖项、荣誉纷纷加身:1988年主演的剧目《月亮滩的姑娘》,在全国现代戏第七届年会上荣获“优秀表演奖”;1992年主演的剧目《山外来的媳妇》,在全省现代戏创作剧目调演中荣获“主演金牌奖”;1995年主演拍摄的戏曲电视剧《山凹人家》,荣获华北区“国际杯二等奖”;1996年主演的《山凹人家》舞台剧,在文化部第三届“金三角”艺术交流演出中荣获“优秀表演奖”;1999年主演的《凤凰岭》,分别荣获全省表演奖和地区金牌奖;2000年该剧又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类《广厦杯》“戏曲优秀奖”;2002年主演的创作现代戏《村官》,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主演拍摄的戏曲电视剧《村官》,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十六大”献礼片,荣获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剧“飞天二等奖”、“兰花奖”及全省“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主演的电视剧《梁世奎》,获全国电视剧“金鹰奖”。同时,还被选为山西省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临汾市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这一连串闪光的记录,既登载了赵梅攀登艺术高峰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也辙印着赵梅在崎岖的艺术征途上艰难跋涉所留下的足迹。
“仪态端庄,举止娴雅,唱腔亮丽,做表严谨。”赵梅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多次受到专家、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赵梅具有独特的“演员魅力”,对观众具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她从舞台实践中感悟到,在这个新人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要想长久地征服观众,必须不断地体验生活,揣摩人物,学习提高,力求创新,从自家身上产生出多个自我,赋予每一个角色新的生命。她不是单纯地追求外形和表演技巧,而是通过气质和神态来揭示人物特有的心理活动,使表演达至极境,引起观众的共鸣。
她的“黄金搭档”、临汾市眉户剧团团长潘国梁颇有感触地说:赵梅天生就是块唱戏的料,每次演出都会给观众以心灵上的震撼。她的喜、怒、哀、乐都表现的特别到位,这说明她的演技是用心在生活中提炼而成的。
用形体、面部表情和手势来展现“演员魅力”,赵梅在眉户剧《雷雨》中饰演的蘩漪身上达到了极致。
这出戏,是临汾眉户剧团60年团庆的庆典剧目,由她与许爱英、潘国梁等眉户大家联袂打造。扮演蘩漪,对赵梅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她不敢懈怠,看原著、查资料,看多种版本的演出,渐渐地走进蘩漪的内心世界。在剧中,赵梅准确把握角色,以自然流畅、声情并茂的唱腔和收放自如、层次清晰的表演,将一位久困封建牢笼、精神极度压抑、追求畸形恋情而不得的悲剧女人的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实现了表演艺术的升华和跨越。原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点评说:赵梅演得蘩漪很好,特别是到最后演得令人叫绝,其艺术水平已很成熟。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秘书长、戏剧评论家谭志湘有一段经典评价:蘩漪是一个非常难演的人物,难在表现这一人物的韵致,内在的文化气质与她的大胆、倔强。赵梅饰演的蘩漪高贵矜持,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着豪门主妇的范儿,她手执团扇,缓缓下楼的脚步,忧郁的目光,与周萍对话、交锋及下跪祈求的语调和神态,极富艺术感染力,让观众相信,这就是蘩漪。
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是赵梅“演员魅力”的又一展现。她艺术视野开阔,不囿于门户之见,在汲取眉户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又把豫剧、蒲剧与民族、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行腔的、特色,融入门户演唱之中,唱腔高亢嘹亮而又委婉细腻,在眉户旦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她和潘国梁联演多年的《十二把镰刀》,既有眉户的抒情优美,蒲剧的激扬热烈,又多了几分歌剧的诗情画意和浓郁味道,并吸纳舞蹈艺术元素,成为频频闪光的绝活。戏迷李金武发自内心地赞美:“听眉户《十二把镰刀》,好比壶口看瀑布,万里黄河一壶收,绝啦!”在戏曲电视剧《村官》拍摄中,赵梅倾情饰演的村官妻子刘春兰,在令人压抑、揪心的气氛和悲怆、壮烈的场景中,有一段“一盆冷水浇头上,不由一阵心透凉。又是一笔窝囊账,我填窟窿他拆墙”的核心唱段,唱得声泪俱下,真切感人,令拍摄现场的工作人员和围观群众多次掉了泪。该剧的后期制作是在陕西进行的,担任录音合成的是一位20岁出头的小姑娘,常常是一边上下推动调音台,一边偷偷地抹眼泪。
能让一个听惯流行歌曲的时尚姑娘落泪,足见赵梅“新眉户”调调的艺术感染力。
正视“梅花” 堪比“梅花”
“梅花奖”取意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当前我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因而刻苦磨砺争获此殊荣,便成为广大戏曲演员的奋斗目标。
当年的赵梅,作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蒲剧和眉户剧的耀眼新星,为地方戏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且具备了摘取“梅花奖”的实力。或许,这也是她早年便装在心里的梦想。然而命运似乎在捉弄她,当年阴差阳错地与“梅花奖”失之交臂。谈及此事,一向心底坦然、淡泊名利的赵梅,淡定地对记者说:人生诸事往往是这样,是得是失很难评定。
尽管我没机会拿“梅花奖”,但广阔的百姓舞台同样为我积蓄了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金杯银杯不如观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
对一个演员来说,“梅花奖”乃身外之物,最高的境界应是信念:爱艺术、爱角色、爱观众。我会带着这个信念,在眉户舞台上一直走下去。
虽然没机会拿“梅花奖”,却并没有影响赵梅的艺术巅峰期的延伸。临汾市眉户剧团建团60年来,既出现过程根虎、赵顺旺大师级的人物,更拥有全国“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许爱英、全国“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潘国梁等现代眉户精英。有人说:赵梅在眉户剧团的演员队伍中,应该是无冕之王,与许爱英、潘国梁共同构成该团的“三巨头”。值得一提的是,从1990年赵梅调入该团时起,3位艺术家的灵魂穿越地域、剧种的重重迷雾因缘际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剧团领导,潘国梁、许爱英在事业上和生活上给予赵梅不少的支持和帮助。新编现代戏《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山凹人家》、《村官》、《父亲》、《书记妈妈》、《雷雨》等系列重头 戏,大多都是3个人密切合作,同台演出。这些剧目,唱红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和大江南北,荣获诸多大奖,有4部戏还被拍成眉户戏曲电视剧,在省内外播放虽然没机会拿“梅花奖”,也没有中断赵梅庞大的观众缘。凭着“佳作迭出、敬业奉献、平易随和、热心好义”的秉性,赵梅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观众中颇有市场,人气甚旺,成了许多戏迷心中的偶像。有的赋诗赠联:“寒梅隐山更傲骨,珍珠深埋终闪光”;有的发短信问候鼓励:“梅花香自百姓中,百姓心中自有梅”;还有的找她签名、见缝插针地与她攀谈。因观众缘,赵梅迎来了人生一段似乎“尴尬”的荣誉期。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赵梅并非“山寨版”,而是一个含金量十足的“梅花奖”演员。每次下乡演出,无论走到哪里,戏迷们都要挡赵梅的“马”,不过足戏瘾,剧团甭想走。有些地方搞活动时要请“梅花奖”演员,常常首先点的是赵梅。她的唱段被好多老百姓设置为手机铃声。
在观众的眼里,赵梅戏好人更好,绝对是咱的“梅娃儿”。
赵梅的艺术世界纯净如水,惟剧是从,除了唱戏,别的什么也不想。如今已50岁出头的她,仍然坚持下乡演出。就在记者采访赵梅的当天晚上,她又赶到万荣县的农村演出。她告诉记者:每次下乡演出,看到乡亲们那热切熟悉的眼神,喝彩声和掌声的热烈气氛,顿时浑身来劲。同时也明白:眉户的根在基层,眉户离不开农村;演员只有经常深入一线,才能广接地气,艺术常青。
2012年,赵梅的父亲因重病在太原住院,作为长女的赵梅本应陪伴在父亲身边。然而,当时正逢团里下乡演出,又因乡亲们直接点她的戏,赵梅连续往返太原两次,没耽误任何一场演出。谈到自己的家人,她感慨万千:老父亲病了不能床前侍奉;老公张耀增本该艺术上很有前途,可为了孩子和家庭,只好放弃事业。两个孩子均由姥姥养大,自己未能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为戏而生,成了赵梅生命的承诺。冥冥之中,她总觉得舞台是她唯一的归宿,举手投足有规有矩,艺术人生踏踏实实。她的眼泪、欢乐、痛苦、梦想,以至生命,都在这里。
杨木林 郭兆宾 杨琦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