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永和县城关小学教师李小琴

2013-09-12 09:06: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李小琴是永和县城关小学的一名教师,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来,她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踏实、认真,教学经验日益丰富,教学成绩越来越突出,成为学校、家长、学生公认的优秀教师,先后被评为市优秀辅导员、市优秀班主任、省教学能手、省学科带头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个人等。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1992年,李小琴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罢古乡下刘台小学任教,当时农村小学都是复式教学,她一人代3个年级的所有科目。这种状况对于一个城市长大的姑娘来说,无异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3个年级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过度的劳累致使她患上了慢性咽炎,1997年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又得了颈椎病。医生劝她最好在家休息配合治疗,并且对她讲“病要三分治七分养”,但她怕耽误孩子们的课,总是利用午休时间牵引、按摩,一回到教室、办公室,就把医生的叮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依然该批就批,该备就备。久而久之,她落下了颈椎病,一劳累就会头晕、恶心、脖子痛。

然而,就是这些顽疾也难以打击她对教育 的信心和决心,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抑或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她从没有请过一天假,误过一堂课。2010年她家盖楼房、搞装修,还有父亲的一次次住院治疗,工地上、病床前难以见到她的影子。2012年5月,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她隐忍着悲痛,在出殡后的第二天她就出现在课堂上。她说,别的事情能放下,唯独放不下班里的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创造的是文明,培养的是人才,不善于施教,就可能压抑了人才。背负这样一份责任,她多次赴北京、太原、临汾等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平时,《小学数学设计》、《山西教育》杂志成为她手头的必读刊物。另外,学校每次组织的讲课、评课,她从不落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她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提高。从2003年至今,她所代班级均名列全年级第一名,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肯定。

背负这样一份责任,她常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无偿辅导一些学困生。学生冯强基础差,数学成绩总不及格,上课不敢说话,她时刻关注这名学生,上课总是不失时机地给他讲话的机会,课后有时还给他“开小灶”,经过两年的关注,冯强终于变得自信、开朗了,成绩也随之提高。还有,班里的成伟同学,刚入学时,年龄小,老跟不上学习的节拍,家长着急,孩子苦恼,她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辅导,不断地鼓励他,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个孩子进步了,考上了理想的初中。家长们说:“碰到她,是咱娃的福气!”每次分班时,他们总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能有幸成为她的学生。也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使得她更加注重学习,关爱学生,二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扑在教坛上。

任职以来,李小琴一直扎根于教学一线,曾一度代两个班的数学,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同时,她一直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等职,多次承担本学校的观摩示范课。每年寒暑假她还要去下乡支教,承担示范课和理论讲座,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课改以来,她总是勇于承担新课程的改革研究,并主动承担省实验课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实验,经实验的学生大部分都考入了重点中学。每年全县组织的“区域教育”活动中,她上的课都得到了与会领导及老师们的高度赞扬。此外,她还善于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经她指导的教师都逐步成长为学校的一股新生力量。

从教二十余年来,她热爱学习,刻苦学习,勤奋耕耘,先后有20余篇论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她撰写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上发表;《让优化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论坛》上发表;《养成教育从低年级抓起》在《中国育人杂志》上发表;《如何实现作业的有效评价》在《中国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上发表。

李小琴就是这样一位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的老师,融爱、责任与先进的教学技能于一身,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在人生道路上走出一串闪光的足迹,为永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今年全市的教师节大会上,她被授予“临汾市名师”的光荣称号。

本报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