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漂亮的文凭,但他从未懈怠过学习;他没有昂贵的药方,但他却治愈了一波又一波的患者;他没有闲暇的时间,但他的身影却穿梭在乡村间。
他就是翼城县里砦镇东汉村的乡村医生陈海兵。16年如一日,用爱践行,医者仁心。
陈海兵,皮肤黝黑,一米八的个子,讲起话来却如大姑娘初见小伙儿般羞涩。但是提起他的医术,大家都一个劲地说好:“别看海兵不善讲话,但他看起病来那是没得说,技术好、花钱少、见效快,是个好医生。”乡亲们亲切地话语流露出了真实的感情。
现年42岁的陈海兵是土生土长的里砦镇东汉村村民。自从他出生起,父亲就已经是东汉村的医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陈海兵喜欢并深深爱上了医生这行,没事就爱捣鼓一些草药闻一下、尝一下,小时候看的最多的书也是各种医药学书籍。“我也算是继承父业”他坦言道。
1991年,陈海兵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运城卫生学校学习。6年的时间里,陈海兵经过不断地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并在第一时间里回到了东汉村,跟随父亲在东汉卫生所任司药一职。2004年通过考试,获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乡村医生,救死扶伤,治病乡里。
来看病的人多了,陈海兵发现要当好乡村医生,单单靠他在学校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求自己是一名全科医生,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都得懂。
为了更好地医治乡民,只要有培训,陈海兵都会积极主动要求参加,经常翻阅医疗书刊。可他的儿子告诉他,仅仅看书是不够的,要想赶上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学会上网。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从浏览网页开始。现在他已经是个老手,经常和医疗在线平台上的专家互动、交流并建立了QQ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获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对于陈海兵来说他的工作是24小时制的。白天在诊所里忙碌被叫去看病救人,更是家常便饭,总是随叫随到。对待每位病人,他都是和蔼可亲,专心致志的检查,详详细细的告解,急病人所急,忧病人所忧。
2000年4月,本村的村民刘兴树媳妇前来买药,说丈夫头疼,买了点止疼药就离开。出于医生的本能,陈海兵认为看病吃药不能如此随便。于是,急忙赶到刘兴树家,看见刘兴树已经昏迷,经检查发现双侧瞳孔不等大,诊断为脑血管疾病。陈海兵考虑到村里的条件,及时安排病人转诊,最终使得病人得到了及时治疗。病愈后的刘兴树常常说道,多亏有海兵,不然我一辈子都留有遗憾了。
2005年的一天,唐城村张普信的母亲,因为不认识字,误服了过量的降压药。忙的一天都没有吃东西的陈海兵得知后放下饭碗就赶到患者家中,立即实施抢救。经过了12个小时危险期后,病人脱离了危险。张普信双腿跪地对着海兵一个劲地磕头。海兵扶起患者家属并告诉他:“东汉村的所有人都是我的家人,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
陈海兵工作的地方只有二十几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就是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他尽心尽力地为乡亲们治病。给患者开处方时,能少两分钱的他不多加一分;对经济能力差无力就医的,他会主动帮助垫资;对行动不便的和孤寡老人他会定时上门就诊。
16年来,陈海兵的足迹踏遍了全村的街道院落,到处洒下他为群众防病治病的辛勤汗水,他凭着对患者们强烈的责任心,对疑难杂症不服输、不低头的态度,获得了村民一致称赞。
本报记者 李娇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