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史安喜,71岁,老伴樊东爱,69岁,他们都曾是人民教师,执教38年,他们的婚姻走过48个年头,将要步入金婚阶段。
全家8口人,是同事、亲朋眼中的“和美家庭”,宜家宜室,他们的这本家庭经被人称赞“很好念”。史安喜总结家风为24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学好问、善待别人、勤俭持家、多做贡献。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史安喜和樊东爱的三个儿女都已成家,家庭和睦,不仅子女孝顺,儿媳和女婿也如同己出。说起教育,他们信奉一句话:“锄草要趁早,教育孩子要从小。”从小教导三个孩子要互帮、互爱、互学,在1988年的洪洞县城镇户口子女统考张榜上,前三名竟被自己的3个孩子夺得,在当时传为佳话。
樊东爱用“言传重于身教”来总结教育子女的方法。年轻时教导儿女们要互帮互助,如今有了孙辈,樊东爱还经常会讲一些自己孩子小时候的故事,让孙辈们真切感受学习的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史安喜也经常教育子女要善待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和双方兄弟姐妹。就连小女儿的妯娌还给他们送过两床棉被,亲家也送过他们点唱机。
因为这个大家庭和睦的气氛,9岁的小孙女进家门就会帮爷爷、奶奶做饭、扫地,干得很起劲。史安喜说: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乐并不是用钱堆积起来的,而是浸透在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中。”
既是媳妇也是女儿
说起孩子们,老两口的话题就不断。不仅夸自己儿女,儿媳、女婿都是口中称赞的对象。这不是自夸,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今年6月份,史安喜因为贫血等病症住院了。因为儿子、儿媳离得近,成了照顾的主力。樊东爱说起儿媳时满眼欣喜,她回忆道:当时老伴住院,儿媳不是买牛肉,就是炖排骨,每天早上做好饼夹肉送来才去上班。我这胳膊不舒服,儿媳每天都把病床收拾的干干净净,同病房的病友说,这儿媳比女儿都亲’。”还有一次,老两口去太原女儿那住,回来之前儿媳把家也给收拾得很干净,床单、被罩洗的洗,换的换,连床底下都收拾了,后来听邻居说起,原来这是儿媳收拾到夜里两点的“成果”。
如今儿女们都已长大,也很孝顺老人。因为儿子在临汾工作,老两口有时会买两份菜,蒸馒头也会多蒸点给儿子家带去一份。别看老两口都到古稀之年,但史安喜还能骑自行车去儿子家,他说:孩子们平时工作忙,我们就尽量给他们减负,也能多看看他们。这不,昨天儿媳炖排骨还给我们送了一份,人都是相互的。”
幸福沉浸在生活中
樊东爱说起与老伴的相处之道,可以用“宽容、理解”来表达。1966年结婚至今,两人已走过48个年头,即将步入金婚阶段。
问起他们老两口怎样走过这48年的婚姻历程,两人会心一笑,都说是:谁对听谁的。”樊东爱说:两个人相处就是要互相照顾,平时有什么事也是商量的来,不去争也不去吵。我在洪洞当地学校干过几年校长,平时忙,老伴会照顾家多点。生活点滴都能照顾到我,比如吃水果、喝牛奶都会先想到我。”史安喜接过话:其实也是樊老师心地好。我干活累了,她就会给我端饭、洗衣服。”对于家庭的和睦之道,樊东爱说她还有一个“秘诀”,就是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但要多看好的一方面。她说:人一生高高兴兴快快乐是活,闹意见、别别扭扭也是活,你说那种生活方式好呐?当然是前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邻居一提起史安喜一家,都会夸他们家“没有难念的经”。不仅邻居信服,推举他为“楼长”,有些年轻人也经常会把家里钥匙和车钥匙放在史安喜家。樊东爱解释给记者说:远亲不如近邻嘛。” 不仅有好家风,两位老人还经常参加社区活动。他们爱好很多,打篮球、敲锣鼓、打门球、太极拳等,更是多次参加比赛,参加过临汾电视台比赛,荣获第三名。他们这样解释锻炼一词:“把身体锻炼好,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让他们好好工作,去为国家、集体多做贡献。”史安喜还积极组织过三元锣鼓队、篮球队,还以代表身份给社区建议建个篮球场。铁路东办事处和三元社区的工作人员很是支持这些热心居民的活动,篮球场也已建设成型。
三元社区的主任刘卫星告诉记者:史老师一家是非常典型的‘和美家庭’,家庭和睦,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对我们社区活动很是热心。”用38年的时间尽情挥洒在三尺讲台,奉献给学生;用一辈子的时间经营家庭,平凡而不简单。在这个被称为浮躁的年代,能够心平气和地生活,那是两个人的福分,是一家人的幸福。史安喜一家,正是践行了“家和万事兴”创建了幸福家庭,用平凡谱写了美丽的华章。(遆红戎)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