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运秉承祖业续写传奇

2014-09-17 22:35: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他年轻时当过老师,后因爱好书法与艺术结缘;他多年来潜心作画,自成一家,明年想举办家族三辈人的书法展;他在书法艺术上孜孜追求独特风格,是一位渐臻艺术佳境的探寻者。他就是洪洞县堤村乡跃上村的马应运。

马应运,号伯逸散人,斋号一醒山房,系著名书法家马圣瑞嫡孙。他现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临汾市书协会员、洪洞县书 画研究会理事、堤村书画协会副主席、赵城文化研究会理事。他的书法继承先人书风,博采古今名家书体,作品多次参加各种书展并获奖,时有诗文作品印行。

9月10日,记者来到马应运家。一进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墙上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其字体为小篆,因笔划较细,也有“玉箸篆”之称,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自学成才 爱好使然

马应运今年73岁,研习书法却由来已久,算来已有60多年。少年时的马应运就痴迷诗文书画,十来岁就写仿印,每见好诗文就录而存之,见经典影音书画名作就剪而辑之,十二三岁就开始写春联。青年时,他当过民办教师,当过农民,无论居于何地,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爱好的书法,平时也多临摹古人的书帖和墨迹,几十年的书事让他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文化人”,村里写春联、对联都找他,到现在求字的人也没断过。

说起与书法结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家庭文化的影响。马应运的爷爷是赵城远近闻名的大书法家,爸爸也是书法爱好者,四叔也受父辈影响书法方面有所成。在这个大家庭中,家族三辈的文化熏陶让马应运自小爱好诗文书画,也才有了他后来的“书法”事业。

1963年,22岁的马应运开始临帖名人书法。他初拜赵(赵孟頫)欧(欧阳询),后又欣赏毛泽东的草书、语录,他一直都在追求艺术上的突破,直至悟出自己的书法字体,自成一家。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1999年赵城书法协会的成立给了马应运书法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机,他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自此,他加入了书法家协会,通过专家讲解和同行业者的交流,才得知临帖的好处,于是以新姿态安心临帖,书法步入正道。

研习书法 收录《谁园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加入老年书画研究会的马应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有了专家的指导,他便认真临摹欧阳询(唐代)、赵孟頫(元代)、文征明(明代)等书法大家的书帖,从唐宋元明清诸多大家中兼收博采。书法专家指导马应运,临帖的妙处在于找准有代表性的字临摹,精临默思,然后融会贯通,达到背临、意临,后走出帖囿,自成一家风格。马应运曾一气临完祝枝山书陈思的《洛神赋》,仍觉兴味无穷。

马应运遍临古代各体的经典之作,马应运书张瑞玑七律百四十四首》便是这一成果的集中体现。全诗共收录有张瑞玑《谁园集》中的七律诗144首,后又加了2首,一首诗56字,全部用行体书写。说起收录《谁园集》的诗文,马应运说:为张瑞玑绝妙的艺术和正气凛然的思想所感染,反复诵读兴犹未尽,索性录之。”

市书法协会李国富评价马应运的这本书法集:布局、章法洒脱,有名家风范。全集结合对张瑞玑的崇拜之情和自己的感悟而产生的,行文流畅,用书法传承艺术与精神,恰到好处的展现宣扬了张瑞玑的精神。”

家族影响 想办书法展

马应运说自己的书法生涯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因为家庭熏陶和祖辈影响,他进入书法界很顺利。他说自己的心愿,就是能在明年举办一个书画展,把爷爷、父亲、四叔和自己的一些书法作品展示出来。

马应运的爷爷马圣瑞,他曾是赵城最出色的书法家之一。马圣瑞,生于光绪年间,毕业于山西大学,著名书法家,工篆、隶、魏碑,所书碑匾,遗迹甚多。曾临摹洛阳龙门石窟的帖子,练到吐血,热爱程度可见一斑。马圣瑞的书法作品其后人留有二三幅,而有代表性的是洪洞县著名景点广胜寺殿堂“大雄宝殿”匾额,这四个大字就是出自他的笔下;另一比较有代表的书法作品就是广胜寺(上寺)中的“十方祖塔建修碑记(佛历二千九百六十四年岁次丁丑柳月立)”,他的作品曾被书法家柴建国评价说: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马应运的父亲马秉铎、四叔马鹏远受到父亲的耳提面命,也衷于书法。因马秉铎早逝,马应运只保留了父亲的一份墨宝。而四叔马鹏远也喜书法,且以写魏碑最为拿手,曾书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被保留了下来。

因受上辈人的影响,加之个人兴趣,书法爱好在这个家族中三代传承。至今马应运还在参加各种书法活动,也是为了在书法方面更上一层楼。

采访结束,想借用马应运诗中几句结尾,诗中写道:悟道虽云后,得体亦见工。谁言桑榆晚,我唱夕阳红。

记者 王隰斌 遆红戎 实习生 席惠惠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