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樊一魁大师一生为传承洪洞通背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推广洪洞通背拳及通背器械一生两次著书立说。他先于民国八年五月(1919年)出版《忠义拳图》,这一年大师61岁,已是花甲老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他再版此书。更为难得的是,经过14年的整理,樊一魁大师将洪洞通背拳整理成册出版,现被国家体育总局珍藏。
记者王隰斌
花甲之年 整理拳谱出书
樊一魁(1858——1952年秋)是洪洞县万安镇高公村人,系汉代名将四世午阳侯樊哙第67代嫡孙。他的父亲樊维垣19世纪中叶在山东省陵县经商。那时,樊维垣的生意越做越大,终成一方绅士,在山东名声大振,在商界好友们的劝导下,政界要员们的提携下,慷慨捐资“捐”了个县长,成为陵县县长,既在商界,又在政界,有官有钱,威风凛凛,这就是高公村当地群众传了百余年的樊门“文武”二县长的“文县长”。
1858年,樊一魁在山东出生。樊家添丁,更是喜上加喜。
但樊一魁年幼时身体瘦小孱弱,读书天赋也不强,走路也不稳,母亲为了使儿子身体强壮,便请了一个当地有名的拳师授拳,5岁起便习文弄武。樊一魁很能吃苦,每天起早贪黑习文练武,刀枪剑戟无所不能,随着年龄增长经常往返于山东、山西老家之间,后又拜 万安通背名师杨如梅、乔柏二位高手学习一百单八势,通背拳,行拳缠拳,通背散打,枪、戟、剑、刀、鞭、棍、锏、斧、虎头钩、凤翅镰等各种器械,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深得二位高师真传和钟爱。
民国初年,樊一魁在山东、山西、安徽、察哈尔、河北等省都传授过通背拳。鉴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樊一魁大师将书名定为《忠义拳图》。
1942年、1943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樊一魁在国难年月,在阎锡山的安排下,在蒲县行署机关传授武术。当时有一秘书叫马金彪的人每天组织大家跟樊一魁学习拳术,樊老先生亲授,一招一式非常到位。
可樊一魁并不满足,直到解放后奔走于汾河两岸,向民众传授武术与器械的练法,竭尽全力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给后人,将洪洞通背拳的根深深扎入洪洞这方沃土。
后辈努力 弘扬中华武术
日前,记者采访万安镇一位颇有名望的老拳师杜金子时,他拿出了一整套《忠义拳图稿本》。时隔数日,记者在万安镇高公村又见到了樊一魁的嫡孙樊洪茂老人,他让记者目睹了出版前《忠义拳图稿本》的原稿,实在令人震撼。
樊一魁大师在1936年写的引言中介绍“中国拳术发源于战国时代,迄孙龎以来,汉、魏、唐、宋世有传者,皆口传心授,隐秘其法,曾无著书可考……将珍贵价值之拳术失其庐山真面目。自海禁(指1840年鸦片战争)大开以来,我国贫弱之象岌岌可危,然(而)救贫之策非生产莫能富,拯(救)弱(者)之谋非武力莫能强。”引言中关于身体强壮与经济强盛的关系分析的富有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樊一魁大师在引言中说,他自幼练习拳术,一生无所建树,如今年老借消暑期间,将平生所学,择重要部分著作成书,有枪、刀、剑、戟等,各选几招,有图有注解可阅,可作为入门者(教材),愿年轻人看着书静心揣研,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该书本着公道主义,目的是普及全社会群众。“艺在我身,德及于人,社会因之而 生色,国家因之而强盛,方不负编者之愚意”从中可以窥出大师忧国忧民之情怀。落款为“民国二十五年桂月朔辰樊一魁识”。
原稿中写的“又叙”,拳术功能普及于社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首推学习拳术的应该是学生和军人,学生是国家的主力,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能初、高中阶段学习通背拳,也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武艺强健了身体。学生又是军人的后备力量,有强健的身体和超群的武艺,可为国建功立业,成为改造国家的主力军。
1936年,大师樊一魁年近耄耋之年,当年8月在连云古洞中,乔岗为《忠义拳图》写了卷头叙言,从中可以看出乔岗也是行家。“丙子夏,高公村樊一魁先生持其所著之忠义拳书示予浏览,一过见其图式正确,注解祥明,诚拳艺界之明星也。”乔岗高度赞扬大师“先生竭毕生之所学,不愿韫椟之藏,竟然慷慨献出,以饷社会”,是“打破神秘艺术幕之主力先锋”,不留余地,让国粹展现于社会,在中国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值此发扬奇技,普及社会,是救亡国存的良剂,何愁不能强国不能除患。
《忠义拳图》出版广受好评
时隔十余年,樊一魁再次著书立说《忠义拳图稿本》,这一次不是一本而是八卷,这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新闻,在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和发展史上可谓是里程碑。这一套《忠义拳图稿本》由洪洞荣义堂书馆石印行印刷,书中韩復榘、赵戴文、阎锡山、宋哲元、刘镇华、刘汝明、易懋煊等人题词和序的确出现在该套丛书中。
该套丛书中,山东省主席韩復榘的题词:教忠最义救国济时,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山西省主席赵戴文的题词:民族精神。”当时,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阎锡山的题词:积健为雄。”冀察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题词:樊君一魁忠义拳图。
察哈尔省主席刘镇华题词:一试身手。”安徽省主席刘汝明题词:发扬国术。”《忠义拳图稿本》卷三,由当时洪洞县知事易懋煊作序,时间是民国十七年七月,文中说道:樊君本数十年之研究不秘所长博爱为怀,其品行诚有超乎寻常侪辈也,正拟付印分发,各村俾资练习,兹奉国民政府内政部训令饬各省民政厅、县、市、政府公安局训练国术以保种救国之基础,则人民练习更为不可缓之图,是编明白易晓人手一册,即可按图而习,不必另求师承用特付印分发各村俾人民及保卫团认真操练,养成健全之体格,增进奋斗之毅力,于国于民岂云小补。”根据上述名人与领导人题词,序言所倡,可见大师在武术史上的功绩。
这次出版发行,樊一魁大师对自己的“序”作了修改,将“形容枯寂,寸步难易,母恐无生理,削木剑一枝为儿戏,日每胡刺乱劈,意作鸿门之舞,数月间,精神倍增,渐有生机”等删去。这次的出版,引起山西、山东两省的高度关注。
樊一魁大师一生致力于 武术研究,武术传授,七十余年如一日,时值民族危亡,西方列强凌辱,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之期,大师始终强调积极传播所学武术。为了使国民习拳心齐,练拳志坚,洪洞通背拳出版时、传授时都定为《忠义拳图》。他传授通背拳从不说老小,不说场合,不说身份,只要是爱国之男女均于传授。
尤其强调忠义二字,不忠不义之人不可传,贪酒贪色贪赌之人不可传。书中武术编辑大意,编辑要言十二条讲清了习武的意义和重要性。书中武德解释,提出忠、孝、义、勇、知、仁、谦、和八字之主张,并有明确说明;书中武戒之规律提出四戒:即戒妒嫉、戒争斗、戒贪色、戒酗酒,必须以此武戒为习武人的金科玉律。他始终贯穿忠义,爱国,爱拳这种至高无上的品德来授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樊一魁已是桃李满天下,当时仅万安地区就有王逢祥、辛生武、杨连升、崔怀章、孔学义、张金榜、邓宝卿、樊世杰等弟子。河东名师焦登榜、范作舟、瓮万荣、张金榜等经常邀请樊老先生授拳传艺,人品之好,武艺之高深得大家钦佩和拥戴。洪洞知事易懋煊明确表态,要将此拳图发至各村,甚至“人手一册”,可见此书在民间的传播作用甚广。
据调查,现在霍州、汾西、灵石、蒲县、临汾、运城、河津、临猗、太原、侯马等地都有许多习练者,传播者以《忠义拳图稿本》八本为教材,进行演练。河南温县19代传人见到此书与他们所练陈式太极进行比较,歌诀相同,总论相同,方知根在洪洞,每年都有武术家来寻根、求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国进行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忠义拳图稿本》八卷珍藏本,由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成套珍藏。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