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英龙(左二)在讲解自己的泥塑作品。
5月1日,在群艺馆拉开帷幕的卓英龙书画工艺作品展,扮靓了“五一”小长假,为市民奉上了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龙飞凤舞的书法、酣畅淋漓的绘画、憨态可掬的泥塑、惟妙惟肖的脸谱……这些作品引领着市民一步步走近了耄耋之年的卓英龙先生。
50岁的“小学生”
卓英龙1937年出生在尧都区吴村镇屯里村,尽管家境贫寒,但心灵手巧的母亲从小就给了他艺术的启迪。记忆中,母亲坐在炕头,一手拿红纸一手拿剪刀,只见剪刀在母亲的手里飞舞,纸屑像雪花一样落下,一只引亢高歌的雄鸡就出现了,要么就是民间传说里那妙趣横生的“老鼠嫁女”……母亲的绝活看得幼年的卓英龙心花怒放,心里在想,将来长大了,自己也要有手绝活。
那年月,因为交不起学费,高小还没有读完的卓英龙辍学了。17岁的少年参加了工作,开始为家里的柴米油盐操心。他说,后来就是结婚、生子,等4个孩子都长大了,自己能喘一口气的时候,怎么发现自己50岁了?
卓英龙制定的第一个“十年规划”就是在他50岁的时候,这一年,他担任解放路办事处的党委书记。俗话说,三十不学艺,可五十岁的卓英龙喜欢上了书法,要学习写毛笔字,对他这一举措,亲戚朋友颇多疑问。但他斩钉截铁地下了决心:像小学生一样从一笔一画学起,苦练10年,60岁办书法展。
五十岁从头学习书法,谈何容易?他先后向全国百杰画家裴玉林、原临汾市书协主席刘世厚先生请教。在名家的影响和启发下,从临写唐楷起步,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坚持苦练,笔耕不辍。后来又结识了书画家高国宪先生,在诸多朋友帮助下终于有了进步,他一步步走进书法的领域里,在这里辛勤地耕耘着……
1996年,60岁的卓英龙在鼓楼成功举办了自己的书法展。裴玉林先生为书展题字,书法家樊习一先生在看完书法展后当场留下了寄予厚望的墨宝。
60岁的“多面手”
第一个“十年规划”的成功,激励卓英龙踏上了新的征程。
2003年,他在电视上看到河北蓟县农民的泥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玩过泥巴,心又痒痒起来了,让那些活灵活现的泥人在自己手里长出来。说干就干,他和老伴在河滩挖了些胶泥,回来就开始捏捣了。经过多少次的摸索,多少次的失败,这些泥巴终于在他的手里“活”了起来。
起初,先捏了个卖糖葫芦的老汉,到还挺像,但总觉得没什么趣味。那时,赵本山有个小品叫《小草》,说的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趁儿女上班走了家里没人,自己拿起话筒学电视里的明星唱《小草》,再加上当时社会上的年轻人正时兴玩手机,因此决定捏个老太太左手拿手机打电话,右手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名字就叫《咱也酷一把》。此作品在老干部活动馆展出时,临汾电视台予以播出,并选送到省电视台播放。
这之后,他又捏出了宣传计划生育的《越生越穷》,反映孝道方面的《孝心》,以及《尧乡鼓乐》《村姑看社火》等泥塑。艺术都是相通的,在鼓捣泥巴的同时,他还制作脸谱和布贴画。他制作的京剧脸谱惟妙惟肖,制作的布贴画风格迥异。这些作品均参加了尧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被市文化局列为艺术经典,他也被艺术圈的朋友们誉为“泥人冯”和“多面手”,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荣获中组部老干部局个人成果二等奖。
78岁的“十年规划”
其实,在第一个“十年规划”成功后,卓英龙就转入以花钫为主的国画学习。人们常说书画同宗,书法有了基础后,学国画也就快多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书法和国画虽然都同样使用毛笔,但终归是两种艺术,学习还得从头开始,这一学又是十八年。寒来暑往,卓英龙的小写意牡丹、葡萄与大写意荷花等渐渐自成一体,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展览中获奖。由尧都区老干部书画研究会2011和2012年选送的牡丹《惠风》入选《山西老年书画集》;《累累硕果盛世情》参加了由省委组织部老干部《诗情画意抒情怀、喜迎党的十八大》主题活动展,获二等奖;国画《国萃灿烂》在《新世纪避暑山庄杯》书画大赛中获三等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在“五一”期间举办的卓英龙书画工艺作品展上,前来观展的临汾学院的学生们围着绘画、书法、泥塑等作品赞不绝口,纷纷向这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请教,在一一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后,78岁的卓英龙先生说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十年规划”:“再过十年,我要再举办一次画展,格调一定要比现在高……”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