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市区解放西路的安宇花园小区内,每天早上小区外出的人们总能看到两位精神矍铄的老年夫妇并肩散步的身影,这两位老人名叫邓培杰和姚玉琳,他们都是县处级离休干部,如今,都已入耄耋之年。日前,记者走进邓培杰夫妇家中聆听他们为革命事业无私奋斗终生的点点滴滴。
邓培杰夫妇的老家在抗日根据地沁源县郭道镇,幼时同在镇上的介神庙小学读书。由于日寇多次烧杀扫荡,家和学校被烧毁,他们断断续续地读到完小后,邓培杰老人考入我党培养干部的太岳中学,姚玉琳老人考入我党设在山西阳城的财经干校。夫妇俩都是老党员,一辈子兢兢业业,无私为党工作,在革命道路上耗尽了他们毕生的精力。
“记得,父亲在临晋县(现属运城市临猗县)当公安局长期间,我正好参加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在那里下乡。公社一位女团委书记生了孩子,根据政策是可以上城市户口的,正巧我在县城开三干会,同事们就叫我去找一下父亲,尽快给孩子报上户口。”大女儿邓立华对记者说,“当我满怀信心地去父亲办公室,对他说明来意,父亲兜头一盆冷水就泼过来,‘办户口你去户籍室去。’这件事让我很没面子。”邓培杰就是这样,对自己的儿女也不会利用职权办任何事的。
邓培杰一贯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公私分明。在外事办工作期间,邓培杰为了解决归侨的工作生活等困难,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各有关单位协调,用很短的时间在全区落实侨务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并在深圳建立了侨务工作的联络窗口,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此,省侨办、地直党委先后4次授予邓培杰“先进模范”等光荣称号。逢年过节,有些归侨带着礼品到家里表示感谢,邓培杰总是拒收并对他们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时兴这一套。”
邓培杰每次下乡,县里都会派人接待吃饭,他常常婉言拒绝,因此有的司机都不乐意跟随他下乡工作。有一次,邓培杰下乡到襄汾县,工作完已经到了晌午,邓培杰执意不肯接受县里的招待,硬是带上司机去亲戚家吃了碗面条就回了临汾。
姚玉琳在工作中也是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干部,常常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父母亲参加工作早,当年在临晋县工作时,他俩的工资都算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每次有涨工资的机会,母亲总说自己工资高,主动把名额让给其他低工资的同事。”回想起这些事,邓立华对母亲当时的做法唏嘘不已,“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年冬天,临汾大街上还很少有摆摊的,商品都是在商店的柜台里摆着卖,母亲那时年龄也不小了,她敢想敢干,带领她的同事们从县城里走向了临汾市,在大街上摆摊卖货,我的同事看到了对我说,你妈真了不起,那么大的年龄了,顶着寒风在街上工作,真让人佩服。”
1978年,邓培杰调回临汾地委后,单位分给他两间平房。1982年,姚玉琳也回地委工作,结束了夫妻两地分居十八年的日子。后来,邓培杰调到行署后,机关分给他一套单元房,夫妇俩就把两间平房交回地委。至今夫妇俩虽是两个单位的县处级离休干部,却只有一套房子。
“这几年房价看涨,我们姐妹也曾私下议论,谁家不是夫妻双方各单位要一套房子,如果当时留下那套房子,现在早还迁成楼房了,那么好的学区房,至少也赚几十万。而父母亲从来也没有这样想过,他们参加革命时没有想过这些,现在更不会这样去做。”谈起这些,邓立华对父母敬佩不已。
面对社会上种种丑恶腐败现象,姚玉琳告诉记者:“腐败是个别人的个别现象,他们代表不了共产党,共产党没腐败,中国就有希望。”
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虽然邓培杰夫妇俩已离休多年,但他们时常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为家乡献爱心。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时,姚玉琳为了庆祝党的生日,交党费900元,而且还要每年递增,有人劝她按规定交就可以了,但她还是执意交党费900元,并对他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家的幸福生活,我们能活到八十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享共产党的福,做人不能忘了本,只要我活一年,就按900块交一年党费。”
邓培杰夫妇一生清正廉洁,忠于自己的入党誓言,堪称反腐倡廉的楷模。邓立华告诉记者:“父母没有给我们姐弟安排一份清闲、挣钱多的工作,也不会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但我们在父母的教育下都在努力、积极、向上地生活着。”
记者 董枭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