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凯在为村民诊治。
临汾新闻网讯 朱家窑村地处古县永乐乡西部,前面一条河,三面环山,大多为山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丘陵村落。全村有农业人口1320余人,有4个自然村,村民居住分散。44岁的孟庆凯坚守在“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村医岗位上已经23年了,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每天按照各项操作常规处理几个病人是很平常的事。几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从没有过一个节假日。
扎根农村 立志学医
上世纪80年代,朱家窑村仅有的一名老赤脚医生就是孟庆凯的父亲。由于山村的闭塞再加上知识的匮乏,他只能凭着早年的一点经验,勉强维持着一村人的头疼脑热,重病人处理不了,就需要转到永乐乡卫生院就诊,或者远到县人民医院治疗。老百姓看病遇到麻烦时就发牢骚:“咱这村里,要是有个专业的大夫,咱也就不用再折腾受这份罪了。”这话,让孟庆凯暗暗下了决心:“去学医,不图啥,就为了方便俺们村的父老乡亲”。
1989年9月,孟庆凯直奔古县职业中学卫生班,开始了学医生涯。在学医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遇到一知半解的问题,他就到古县人民医院去学习。放假后,他经常到永乐乡卫生院找老师虚心请教。这次学医,不仅圆了他学医问知梦,而且使他在医学理论的认知上有了质的飞跃,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青春的决心和信心。1991年毕业后,由于他在校期间的突出表现和优异成绩,学校推荐他留在县城工作。他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并支持学校的决定。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一口拒绝,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朱家窑村随父行医,走上了为父老乡亲行医看病的生涯。2000年,他取得了西医师证,2004年经考试合格取得了乡村医生证。
勤学苦钻 用心服务
从古县职业中学卫生班毕业回村随父学医的过程中,孟庆凯深刻认识到,热爱只是一种精神动力,最根本的是要掌握更多的诊疗技术,方法是勤学苦钻。于是,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勤学各种医学书籍,苦钻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同时,他针对农村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总结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去年春天,患有小儿麻痹的35岁的村民冯皎皎,突发高烧,被救护车拉到外地医院住院3天后,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书,家属无奈把病人拉回了家。孟庆凯得知后主动登门给深度昏迷的病人诊断治疗。他凭借对一些病种规律的研究和积累的经验,先使用西医的方法进行紧急抗休克治疗。经过10余天的保守治疗后,病人转危为安。随后,他又为病人进行中药治疗。不久,病人康复痊愈,至今身体健康。72岁的村民李成玉,因患有陈旧性脑溢血,2010年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孟庆凯得知消息后急忙放下手中的饭碗,直奔到他家中。经过进一步检查后立即给予供氧,静脉通络,抗凝治疗,病人转危为安。之后,他发挥中医特长,为其进行中医调理,针灸治疗,后来病人逐渐康复。
孟庆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在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的许多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情系乡情 无怨奉献
2008年5月,县里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在孟庆凯的辖区也有儿童患病,在一次进行防治宣传回来的路上,他感到胸部剧痛难忍,但因防治工作任务重,他没去检查。每天仍然坚持在一线,安排人员到患儿家中进行消毒、督导和宣传防控知识。可是等疫情结束后,他却住进了医院。
古县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孟庆凯的工作任务更重了、压力更大了,每天都超负荷工作。他为全体村民建立起了居民健康档案1320余份,并坚持每年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发放健康资料、接受健康咨询等活动。孟庆凯管理着慢性病人和65岁以上老人150余人,每年免费为他们进行回访、巡诊。在建立健康档案和特殊人群健康随访体检工作中他经常往返于三公里以外的杨草沟、张家凹、张村组。不管刮风下雨,不论山高路远,他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他心里都有一本账。孟庆凯说,尽管现在朱家窑村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依然很差,工作量依然很大,但他却无怨无悔,因为在朱家窑村,他就是村民健康的主心骨。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