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农家书屋借阅图书
临汾新闻网讯 在我市浮山县有这样一个与书为伴45载的花甲老人。老人叫唐雄飞,浮山县天坛镇柏村人,今年61岁。他初中没有毕业,却45年如一日地收藏图书,藏书达7000余册,他爱书如命,用微薄的收入充实着心灵的宝库……有人识得,长了技能;有人识得,扩了思路;有人识得,过上了小康生活……
4月21日,记者来到唐雄飞的家。这个朴素的农家小院,有五孔砖窑,其中两孔是唐雄飞的“农家书屋”。走进这个书屋,沿着墙边摆放着整齐的书架,书柜内收藏的图书琳琅满目,叫人应接不暇,其中有政治类、经济类、科普类、历史类、文学类、农业类等各类图书,还有浮山单位及个人出书等类别。每日来这里借阅的乡邻络绎不绝。
“我退休后,对剪纸特别感兴趣,他这里的剪纸等艺术类书籍很好,我找到了许多民间传统的剪纸精华……”浮山县退休老干部侯存智说。在唐雄飞这里借书的有隔壁的小伙子,他学会了电焊的技术;有邻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她们钟爱烹饪和刺绣的手艺;有小学生借阅作文范本;还有隔壁村的老农民,他们看上了家禽的养殖和果木的修剪书籍……
四十多年的苦心收藏,终于派上了用场,唐雄飞也乐此不疲地招呼大家还书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能帮助大家我心里特别高兴!”唐雄飞高兴地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自己读,自己受益;让大家读,众人都受益,何乐而不为?”
唐雄飞坦言,是这些书给了他新的生命,让他的心胸如大海般广阔!如今这些书籍也让乡邻受益颇多,有人靠着技术类的书籍,干起了养殖;有的人开了电焊铺;还有人用巧手剪出了美轮美奂的剪纸……但是谈起这四十多载的藏书之路,他把孤独和艰辛都用时光的小舟抛到了记忆的深处……
1971年9月,16岁的唐雄飞在浮山县城关供销合作社废旧物资门市部任营业员。每当刮风下雨、生意萧条之时,他就翻阅收购回来的旧图书,从书中他开始领略到许多从未接触的东西。先进人物的事迹让他陷入久久的沉思,精美的书画作品勾起了他从新提起毛笔的欲望……从此,看书成为他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粮。每每见到一本好书,他就像捡到金子一般,最后他把这些被别人遗弃的图书收藏了起来,一直延续了45年。
“为了这本《毛泽东手书宝典》书,我花了20多天的时间,硬攒了60元钱。”唐雄飞说,为了买这本书,他凭着木工手艺,每天赚3元钱,攒了20天才买到。收藏图书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尤其是,刚开始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的藏书之路走得更加孤独和艰辛。
“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天的收入很少,加上家里的开销,一个月下来,入不敷出。当时家人都不理解。”唐雄飞说,到后来,每月工资涨到了24.5元,除去伙食费10元,再给家里10元,剩余的4.5元大部分用来买书。由于新书都比较贵,他就四处收旧书,从二道贩子手里或古玩市场寻找,每每遇到心仪的书籍,就和人家讨价,有时候为了5分钱还要不停地“磨嘴皮”,有时候为了淘书,他花光一个月的饭钱也在所不惜……
1975年7月,唐雄飞在浮山十里垣打工时,发现了由郭永安主编的一套浮山县民间《酬世类编》(共四册)书。他眼前一亮,立马认识到这是一套有关民俗的宝贵文化遗产,一定要收藏到手。经过和主家讨价,最终以10元得到。那时他一天工钱仅两元,这一下就花了5天的工资。回家后难以向妻子交代,他就编造了一个谎言,说自己感冒了,休息了5天……后来,他把此书捐给县图书馆,为浮山文化工作者研究浮山民俗,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还有一次,唐雄飞在无意中发现了两本《中国乡镇工作全书》,上册781页,下册1656页,标价498元,一过秤共5公斤重。按斤论价,他以10元回收。没想到,他回家时,被一位外省的干部看到,恳求以500元的价格回收,可是唐雄飞竟不为500元所动心,一口回绝了。
就这样,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唐雄飞的农家书屋藏书数量也越来越多,来借阅的人也多了起来,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书屋受到外界的关注。
2015年,省关工委领导武国正亲笔给唐雄飞的农家书屋提书:广集贤人智慧,诚传青史文明。”所以他的农家书屋从此改名为“广诚书屋”。如今,年过花甲的唐雄飞被县老干部局聘为该局的图书管理员。这里的藏书远比他的小书屋多,而且他的工作能帮助到更多喜欢读书的人!他说:我是从小水池一下子跳到了大河里,犹如小火星找到了大火炉。”说自己是个“小火星”,未免有些自谦,殊不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像唐雄飞这样的“小火星”不就照亮了许多乡邻?如果各乡镇都有样的“小火星”,不就可以燃起更大的火焰?而且是文化的大火焰!愿知识的火星、文化的火焰、阅读的火势燃遍整个县城,整个临汾,整个中国……
记者 苏亚兵 郝海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