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编者按 16年的坚守,贺星龙的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山庄窝铺;五千八百次斗转星移,贺星龙的身影辉映晋陕两省十里八乡;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生死相交,一张张“看病白条”……倾情于乡亲,救人于危难,贺星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入党誓词,践行了服务宗旨,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形象。今日起,本网连续刊发《党旗,在山庄窝铺飘扬》一文,在字里行间、平凡小事中,走近贺星龙,了解贺星龙。
初夏的大宁,雨过天晴,风和日丽。在徐家垛乡乐堂村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共产党员、摩托医生”贺星龙同往常一样,准备出诊了。
在整个徐家垛乡,乃至黄河两岸的晋、陕两省,大宁、永和、延长三县的几十个村庄、上百个山庄窝铺的老百姓心目中,80后共产党员贺星龙16年的坚持不懈,被人们广为称赞……
誓言无悔 他经历几多辛酸困苦
2004年7月1日,对24岁的贺星龙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天起,贺星龙暗下决心:拿出十二分的力量当好一名乡村医生,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1996年,刚满16岁的贺星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太原卫生学校。但一个大难题摆在了贺星龙面前:6800元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
地处黄土高原、黄河岸边的乐堂村,是一个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穷山村,加上十年九旱、粮食签收,家里穷得叮当响,哪里还能拿出多余的钱来供他上学?
贺星龙想起当年才50岁出头的爷爷临终前拉着他的手留下的遗言:孩子,长大了学医,给乡亲们看病吧。”他想起父亲多年来对自己一点一滴的教诲;他还想到疼爱自己的太姥爷这个老八路,对自己寄予的厚望。
亲人的殷切希望,坚定了贺星龙“治病救人”的决心,但近七千元的学费,又让他进退两难。就在贺星龙陷入绝望的时候,转机来了:运城卫校给他发来了录取通知书。虽然只有3000元的学杂费,可对这个贫困的家,还是一个天文数字。母亲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才凑了302元钱。
就在这时,乡亲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家送来二十元、那家凑了四十元,甚至有的乡亲卖了鸡蛋凑钱。贺星龙怀揣着全村人凑够的3000元,踏上了求学之路,迈出了他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贺星龙这个从大山里来到城市的孩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然而没几天,严酷的现实就在他的心里撒下一缕缕苦涩,很多同学穿的都是新衣服,兜里还装着大把大把的票子。而贺星龙穿的是一身老土布衣服,刚到月底,少得可怜的伙食费也快花光了。无奈,他只得去市场上卖掉从家里带来的两口袋绿豆充作饭钱。贺星龙省吃俭用,每餐饭只买两个馒头,常常就着从家里带来的韭花酱、辣子酱、老咸菜和白开水来度日。
个别有钱的孩子取笑他“穷酸”,每每这个时候,贺星龙总是一笑了之,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上课用心听讲,不懂的地方就及时提问;课外时间,就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节假日,同学们都去游玩了,贺星龙却一头钻进图书馆里,阅读医学书籍。
暑假期间,贺星龙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学费”上。
回到家乡,他漫山遍野地挖药材、捉蝎子。一个假期,他就捉了百八十斤,赚了几千元,一年的学费富富有余。
说起贺星龙实习的故事,也令人动容。从卫校毕业后,贺星龙回到大宁县医院实习。没钱租房子,白天就守在医疗室和病房里,晚上就蜷曲身子躺在走廊的长条椅上;到了冬天,他就帮着锅炉工拉煤、掏炉灰,换来睡觉和取暖的地方。
为了积累临床经验,学到更多的知识,贺星龙几乎不休息,该他上班他上班,不该他上班他也上班。别人实习挑肥拣瘦,只在自己喜欢的科室干,而他啥都抢着干。他说:我要多学一点东西,好为老乡们看病。”
心系乡亲 他选择重返穷乡僻壤
贺星龙在县医院实习还没结束,院领导看他是个当医生的好苗子,就找他谈话,想让他留在县医院。对于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贺星龙却犹豫了。于是,他和相处了两年多的女朋友说了这件事。女朋友很高兴地说:那就留下来吧,这是个好机会,你要是回到那个穷山沟,这辈子就完了。” 贺星龙何尝不想留在县医院,虽说大宁县医院远比不上大城市的医院条件优越,但这里要比他的家乡强得多。
“别犹豫了,赶快决定留下来吧。”贺星龙却做出了令女朋友难以接受的决定:我思来想去,还是想回到村里为乡亲们看病!”
女朋友一下傻眼了:什么?你不想留在县城医院?”
贺星龙这才和盘托出自己心里的打算:当初是乡亲们凑钱供我上了学,我要用学到的本领回去为他们服务。” 女朋友见贺星龙铁了心要回到那个穷乡僻壤,就使出了杀手锏:你要回去,咱就分手!”
在“回乡”与“分手”中,贺星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2000年春,贺星龙从县城回到阔别6年之久的家乡。他要办个卫生所,当乡村医生给乡亲们看病。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又一次摆在了他的面前:没有行医资格证,没有办所场地,最简单的听诊器、血压计也一无所有,资金更是一分钱也没着落。
就在贺星龙一筹莫展时,贺永宁,这个担任村支书的父亲站出来支持自己的儿子。他和老伴儿贺凤莲商量,把自己住的新窑洞腾出来作诊所,还狠心卖掉两只母羊,再加上卖玉米的钱,凑了960元,买回了几件必备的医疗器械。之后,贺星龙办回了行医证,一间小小的诊所开张了!
老天爷好像故意要和贺星龙作对,诊所虽然办起来了,却一连几个月无人登门。病人不找他看病,他就去找病人,可贺星龙却一次次吃了闭门羹。一招不灵,贺星龙就使出另一招:登门看病不收药钱,亲朋好友看病不收任何费用。这样一年下来,不仅没有挣到一分钱,还倒贴进去3000多元。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就劝说儿子外出打工,先挣钱养家糊口,以后有钱了再办诊所。
这时,在省城事业有成的同窗好友知道了贺星龙的难处,就找他到太原加盟营销医药挣大钱,少说一年也能挣三五万元。面对这么大的诱惑,贺星龙还是不为所动。
情急之下,贺星龙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印了4000多张宣传单,散发到周边的山庄窝铺,郑重承诺,各村常见病提供24小时服务,不收出诊费。”还把这份承诺,设置成了自己的手机铃声。
服务百姓 他彰显共产党员本色
贺星龙的承诺终于引来了第一个病人。那是十多年前的一天,70岁的上乐堂村村民张立山老人患有严重的气管炎,曾几次到县城和省城大医院求医,但病情不见好转,甚至有医院连续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张立山家人拨打了贺星龙的电话。不巧,贺星龙的岳父此时已经病入膏肓,贺星龙和妻子陈翠萍连夜赶去救治。接到张立山的电话,贺星龙吩咐妻子在家照顾好父亲,他骑上摩托车就往上乐堂村飞驰而去。
贺星龙赶到张立山家的时候,已是深更半夜,他二话没说,就给老人检查,输上液体。
病情虽然暂时稳住了,可贺星龙仍然不放心,就和衣睡在床前的椅子上。第二天,贺星龙一边给老人检查病因,一边继续输液体,并给老人喂饭喂水,精心照料。就这样,历经15个日夜,张立山终于起死回生。直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张立山老人还健康地活着,甚至还能下地干活儿。
不久前,贺星龙带着笔者来到张立山家。看见我们一行人,张立山老人和老伴直夸“贺星龙是个好医生”。张立山的老伴儿拿出手机说:这孩子随叫随到,一年四季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从来没有耽误过。”张立山感慨地说:龙龙来家给我看病,没吃过一顿饭,没抽过一支烟。家里的电视坏了,龙龙修,手机有毛病了,还是他给修。龙龙比我的亲儿子还亲哩!”
从那以后,贺星龙的名气越来越大,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看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乐堂村地处索堤垣,与它相邻的还有东木垣、房村垣、割麦垣和任堤垣。这五道垣延绵不断,垣与垣之间更是深不见底的沟壑。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交通工具,贺星龙就挑着扁担,背着医药包,翻沟越岭,去给人看病。后来病人越来越多,路越来越远,靠步行已经很难满足需要。于是,贺星龙就到县城废品收购站,花了40元钱买了辆旧自行车,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给人看病。一旦遇上雨雪天气,自行车就会被泥泞和深雪困住。贺星龙狠了狠心,贷款4000元买了第一辆摩托车。
贺星龙有了摩托车如虎添翼,每天骑着摩托车驰骋在黄河岸边和五道垣上,甚至跨过黄河,到对岸的陕西延长县给人看病。(未完待续)夏全发 景捷升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