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孟黎明:作品灵感 来自生养我的小山村

2017-02-28 22:18: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二百多万字,很多人一生都写不了这么多字。

  夜幕低垂,月明星稀,孟黎明便拿出纸笔,进入文字的世界。任凭思绪驰骋,写得畅快恣意之时,往往两三个小时已是洋洋洒洒上万字,有时候一晚上要用掉六、七支笔芯。孟黎明夜夜笔耕不辍,如今已发表短篇小说二百多篇,中长篇小说、纪实文学十部,共计二百多万字。一字一句,都用情用心,拥有启迪人心的力量。

  和孟黎明交谈中,他谈及最多的是农村生活,是生养他的小山村,那是他写作灵感的来源,每部作品的主人公都能在他的生活中寻到原型。

  位于汾西县城北大山深处的一个川道里,隆起的两座小山峰支撑着一个梯形似的黄土高坡,高坡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地驻扎着10多户人家,这个小山庄在县版图上仅有米粒般大,很不起眼,村子的名字叫柳家沟,孟黎明于1964年出生在这里。

  孟黎明的父母是乡村教师,他们每次进县城都会给孟黎明购买小人书连环画册,那是孟黎明最宝贝的东西。

  上小学时,孟黎明偶然得知一位同学的父亲保存下很多古代小人书,《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孟黎明很是心动,为了看到喜爱的书,他不惜气力和同学搞好关系。这位同学挑水,孟黎明也拿着自家水桶给他挑水。同学和他的父亲驾着小胶轮车往地里送粪,孟黎明也帮着赶小毛驴。一来二去,同学主动对孟黎明示好,把家中小箱内珍藏的书取来借给他看,不过要求很严格:隔一天给一本,看完务必归还,再换另一本。

  年幼时的孟黎明对于看书可谓痴迷,看到课程表上写着“数学”,就会夹着一本小说走出教室,躺在山坡上在文字间徜徉,有时甚至忘记吃午饭、晚饭,直到饥肠辘辘、夜幕降临才意犹未尽合上书。

  严重偏科却依然只痴迷文字,老师也无可奈何。孟黎明竟和邻村一个同样爱好文学的同学在村里租了一间房,除了上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课之外,他便一头钻在租赁房里看书、写作。那时候,孟黎明的作文时常受到老师的青睐,中考时获全县作文第一名。

  学生时代,孟黎明就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小麦灵》《纠葛》《静静的柳河弯》……高中毕业后,孟黎明进入汾西县一家化工公司工作,他的行李除了被褥衣服外,还有中国四大名著。正值阳春三月,去公司的路上,孟黎明偶遇一位头裹白羊肚毛巾的山里汉子在重叠山峦中唱起悦耳婉转的信天游,这乡情、乡景、乡音让孟黎明看的、听的如痴如醉。睹物思情,孟黎明以为文学就是把有趣的生活动人场景用形象思维描绘出来,赋予其一定的哲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宗教性,这就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步入工作岗位,孟黎明有幸参加了县里的文学创作会,随后,他高中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王老大买糖》在《汾西文化》第三期发表了,这也是孟黎明在文学道路上的第一篇变为铅字的处女作。当时这篇小说在县城引起不小的反响,以至于孟黎明走在大街上,总有人说:“瞧,那就是咱县的作家,《王老大买糖》的作者孟黎明。”文学的社会效应,使孟黎明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必须真实反映基层人民的苦与乐。

  后来,孟黎明又被调到汾西县煤运公司任办公室主任,公司经理知道孟黎明爱好文学,给他购买了许多书,让他在工作之余潜心读书,孟黎明满心感恩。没多久,村里准备唱一台大戏,孟黎明回到故里,看到村里实行责任田后,分户到田,乡亲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大家由衷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孟黎明深受触动,创作构思了短篇小说《山庄闹戏》,用真情实感描绘了家乡巨变。

  1984年,孟黎明成为中共汾西县委党校任党建理论教师,工作较之前异常繁忙,他只能忍痛割爱文学创作,但依旧会挤出时间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其中尤为喜爱赵树理的作品。

  “他的作品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一个个都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孟黎明试图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中他所熟知的农村人做比较,他惊奇地发现赵树理笔下对农村生活熟悉程度很是精细,三仙姑、小二黑这样的人物在乡村随处都能找到,但自己缺乏的就是高度概括提炼生活,不能把来源于生活中的东西通过艺术的手法高于生活加以表现。

  拜读陕西作家柳青的《创业史》,他为梁生宝的创业精神所感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被孙少平乐观奋进精神所折服;读《人生》,他为高加林起伏不定的人生所叹息。在党校7年,读书多于写作,思考多于创作,知识的积淀为孟黎明之后创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孟黎明被组织任命到全县西部最边远的乡镇邢家要乡任副乡长,这个地方当时条件很艰苦,孟黎明却很兴奋,因为他可以深入基层第一线和群众打交道,也许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

  上任伊始正值秋季征粮,往年最让书记头疼的“钉子户”被孟黎明耐心细致的工作打动,最终交了公粮。这样的背景下,孟黎明创作了短篇小说《三访韩猛虎》,小说通过主人公与“钉子户”韩猛虎三次交锋,了解到“钉子户”抗交公粮的真正原因。小说发表后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反响,对改进基层的工作作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93年孟黎明调任汾西县桑原乡党委副书记,期间他解决了独堆村长期停电问题,修缮学校、加固河坝,为当地办了许多实事。

  1997年孟黎明被调到汾西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任主任,期间创作发表了《深山擒恶魔》《人民的卫士》。

  2002年县级机构改革,孟黎明调任到汾西县外贸局任局长,并为晋西核桃露有限责任公司、团柏消失模玉匣铸业有限公司办理了进出口自营权,使汾西县告别了企业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历史。在县外贸局工作期间,孟黎明参加了中西部西安经贸洽谈会,会议期间他拜访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先生鼓励他“坚持创作,必有成就”,这成为孟黎明文学创作的强大动力。

  2003年孟黎明结集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自选集《黎明文集》20余万字。

  2006年创作了中篇小说《金兰花轶事》8万余字,同年还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15万字。2007年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留在故里的脚印》20万字。200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骚动的村庄》15万字,一经问世就受到文学界专家、学者广泛好评,中纪委《清风月报》将这篇小说作为反腐力作予以长篇连载。2010年主编了《汾西县获奖论文集》40万字。同年,《我一直在走》获得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2011年《柳家沟的变迁》获得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姑母》获新疆作协举办的亲情散文二等奖;《雪魂》获2011年全国《小说选刊》笔会二等奖;《菊儿的情事》获中国当代小说奖。2013年长篇小说《古刹枪声》被改编成电影《莲花行动》,这也是孟黎明写作用时最长的一部作品,构思成熟后一个星期写完,修修改改两个多月成品,共计30余万字。2017年孟黎明的写作计划早已提上日程:两篇中篇小说《上访者》和《血祸》,一部长篇小说《大清知县于忠德》,与人合作完成长篇小说《师家大院》。

  多年来,纵观文坛,陕西作家的作品总是能触动孟黎明,因为那片土地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那里的作家对于文字的追求纯粹至极,作品因此而深沉。

  被称为作家,孟黎明觉得自己无非是比常人感情丰富些罢了,日日年年坚持每天读书写字,也乐得思考,才有了一篇又一篇触动人心的作品。与生俱来的文学细胞固然重要,但如果后天不能俯下身子耐心学习、静心思考、用心观察周遭事物,写出的东西或许就是无病呻吟。

  “通俗易懂接地气”这是孟黎明眼中的优秀文学作品。

  “做人民的代言人,有强烈的责任感,用真心真情写真善美、假丑恶。这是孟黎明眼中的优秀作家,也是他毕生追求。(荀丹薇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