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核心提示:
“拗鸾一肘最为佳,左右虚身有妙法。右拗左合彼难架,翻身肘上拗步斜。”凌晨4时许,夜色朦胧,空旷的小院里闪动着一个矫健的身影。只见他出手不凡,打出的整套拳法流畅连贯,如行云流水,可谓“一武山林动,再武泣鬼神”。
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武者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七旬老人。提及他的大名,山西武术界无人不晓,他正是“山西省武术十大名师”之一的樊汉武。他穷其一生精研洪洞通背拳拳理,始终心不离谱、拳不离手。他坚信,最好的继承是发展,为此广纳门徒传授技艺,期望后学者能将这一“国宝”发扬光大。
一入通背拳痴心永不悔
日前,记者在市郊的一处小院见到了77岁的樊汉武,他曾在这里一手创办了黄河武校。时序更替,曾经熠熠生辉的四字招牌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人是物非,不变的是发扬洪洞通背拳的执著与决心。
樊汉武出生于洪洞万安镇樊村,是汉代舞阳侯樊哙第72代嫡孙。或许是骨子里流淌着武将的血液,他自幼就对中国功夫情有独钟。他的记忆中,启蒙老师”是一部名为《杨先武盗九龙杯》的武打戏。
“剧团走了以后,我和小伙伴心绪难平,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了剧目中的武术套路。我们村是著名的武术之乡,人人都会两下子。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从翻跟头、练拳开始,慢慢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樊汉武沉浸在悠远的回忆中,“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被招进了太原晋安化工厂,练武成了我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痴迷武术的樊汉武摈弃门户之见,遍寻名师求教,先后接触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机缘巧合,他结识了一生挚友陈国锁。他们的缘分因为共同的追求不断延伸,并在日后拜入同一师门,成为难舍难分的师兄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和陈国锁在公园练拳时,一位老人好奇地询问我们是哪里人。得知我们老家在洪洞后,老人顿时来了兴致,追问我们能否展示一下洪洞‘特产’的通背拳。我们顿时懵了,身为洪洞人,居然对通背拳一无所知。”樊汉武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当即和陈国锁返回洪洞,经多方打听,正式进入洪洞通背拳第七代传人许方庆师父的门下。
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如何取得真经?经不住樊汉武和陈国锁的苦苦哀求,师父来到太原精心施教,将毕生本领传授于他们。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樊汉武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天不亮便起床打拳,晚饭后还要练上数小时。经年累月苦心练拳,他虽学有小成,却仍保持一颗求学上进之心。
为了让这一日渐失落的拳种重焕光彩,他十上河南陈家沟,拜师问道,广采百家,兼收并蓄。通背一百单八式、四大名手、八大金刚、七手八脚、二十四式、散手短打乱环套等,他均有心得,招招有新意,式式有新解。
春风能化雨桃李满天下
洪洞通背拳根植于洪洞,是中华最古老的拳种之一,堪称中国武术宝库之瑰宝、武林百花园之奇葩。千百年间,无数武学大师及无数传承人倾尽心血,才铸就了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风骨。如何让它生生不息,不仅繁荣于家乡,更流传于全国各地?身为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这是樊汉武一直思考的问题。
过去,洪洞通背拳仅靠师徒间私下暗授、口口相传。“1980年,我到河南焦作教授洪洞通背拳时,群众对武术的热爱和增强体质的需要深深触动了我,使我萌生出书的想法,留些现成文字资料和秘笈供武术爱好者参考。”樊汉武提及,“1984年,我在河南省体委的支持下,将数年所学心得粗陋整理出《无极通背缠拳》一书。”该书出版后,只作为内部资料传阅,未流通于市,成为樊汉武的一大遗憾。他不忍洪洞通背拳走向没落,便以授徒传艺、提携后辈为己任。1991年,他在临汾创办尧都武馆,自任总教练,主要传授洪洞通背拳。1994年,他在眼前这处小院开办黄河武校,任校长兼总教练。虽然武校逐渐从辉煌走向黯然,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仍在熊熊燃烧。
樊汉武本着“别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的初衷,留下了一段段传奇故事,至今仍被武术同仁津津乐道。2003年,他被聘为北京人文大学武术名家高级研究生导师;2007年,他培养的武术精英参加全国武术大赛,他为此荣获特殊贡献奖;2009年,他携弟子参加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一举拿下大奖;2011年,他被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系聘为客座教授;2011年秋,山西省体育局、临汾市体育局以及《中国体育报》共同发起并组织了樊汉武收徒仪式,叩首拜师者达数百人之多。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苗。挥手一甲子,樊汉武授徒已有数千人,其中包括数十名外国弟子,遍布各行各业。他爱生如子,诲人不倦,遇到好苗子,恨不能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对于家境贫寒的弟子,他不仅分文不取,还管吃管住。他唯有一念,就是把毕生所学传给后人,集众人之力发扬和传承洪洞通背拳。
老树发新芽枝繁叶更茂
在樊汉武的记忆中,洪洞通背拳走进央视那件事令他至今难忘。2009年,老拳师、新传人齐聚CCTV-5武林大会》,向全世界展示洪洞通背拳的独特魅力。他作为洪洞通背拳专家,在各场赛事中担当评委与解说。与资深主持人张于东同台,他丝毫没有怯场,不仅点评得头头是道,还使更多观众了解、喜爱这一神秘的拳种。
节目播出后,一些国外的武术机构力邀樊汉武前去讲学,并开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但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在他看来,洪洞通背拳是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瑰宝,只有将它置于其生存与发展的原生土壤中,同时顺应时代需要去传播,才能发扬和拯救传统武术,真正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传统。
2013年,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樊汉武师古不泥古,创新不逾道,将毕业所学熔铸于自己醉心的洪洞通背拳一招一式中,汇集成一本40万字的宝典——《洪洞通背拳》。对此,他深有所悟:若是单一继承先辈的套路架势,即使临摹得一模一样,也不是继承。真正需要继承的是洪洞通背拳的魂,继承先辈活的灵魂、有生命力的东西。”该书为古老的洪洞通背拳注入新鲜血液,将洪洞通背拳经典套路、散手、套手及同辈的内外功法汇集于一起,对传统拳经、拳谱都有新的解释与说明,对通背一百单八式(九排子)中每一式,都有破解之法,都有新的注解,并增添了“三圆九缠乱环套”经典内容,使之焕发勃勃生机。
“师父不属于他的任何一个弟子,不属于他的 家人,作为一个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和发扬创新中国传统武术的人,他属于整个武术界。”樊汉武的一位弟子如是说,师父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不是一个擅于管理的武校经营者,所以,师父至今清贫。当这位弟子孤身漂泊北京为挣钱养家糊口而疏于练功时,他终于理解了师父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人其实需要的并不多,如果物质欲望太多了,能用来认真钻研武术的心力就少了。
正如弟子所说,樊汉武是一个纯粹的人,尽毕生精力,只为振兴洪洞通背拳。在采访中,樊汉武谱不离口、拳不离手,一招一式尽显大师风范,他早已和自己挚爱的洪洞通背拳融为一体。他鼓励后学者,继承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文/图记者 王隰斌 李静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