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刘晶:因为特殊“身份” 服务百姓终不悔

2017-06-12 09:27: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从2015年8月起,身为市教育局监察室主任的刘晶又多了一重特殊“身份”——浮山县北韩乡李家堡村“第一书记”。

  不经意间,似水光阴悄然游走;紧张忙碌,不忘脱贫攻坚初心。600多个日日夜夜,无论是在李家堡村的村委大院、田间地头,还是在农户家中,每每可以邂逅那个热心大姐的熟悉身影……扎根投身于扶贫一线的两年间,刘晶与广大村民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吃透村情倾心帮扶

  李家堡有90余户,360余口人,有后庄、上庄、前河、贾家庄、巴山角、李家堡、杨家庄6个村民小组,党员15名。

  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下,刘晶克服种种困难,迅速进入角色,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她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倾心交谈,与村干部、村民拉家常、谋发展;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很快,刘晶就对李家堡村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

  走访过程中,刘晶对群众疾苦和百姓诉求一一记在心头,也从中了解分析李家堡村致贫、致困、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做到边调查研究,边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边思考探索帮扶方案和措施。

  “作为‘第一书记’,我给自身的工作定位是:出思路、出点子,抓协调、抓沟通,争项目、争资金。”刘晶告诉记者,两年来,她尽己所能奔走协调,争取市教育局和市、县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为村里解决办妥了不少实事—— —对旧水管进行更换维修,解决贾家庄村人畜饮水困难;联系确定文体广场项目,联系5万元的体育器材,并争取到财政局支持;对困难户宋文国捐助300元,并协调解决其子女就学的生活费用;争取浮山“手牵手”微公益群的爱心人士,资助资金1万余元。

  与此同时,刘晶还帮助村委会完成了定查评、亮晒评,土地确权等重点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

  多措并举聚力攻坚

  “李家堡村属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不稳;集体经济相对空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投入不足;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经济发展迟缓。”现如今聊及李家堡村的情况,刘晶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在村里呆的时间长了,刘晶也渐渐洞察到李家堡村的优势之所在——该村有良好的种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种养经验,且耕地面积大,劳动力比较廉价,种养成本相对低。“特别是村民积极性高,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刘晶说。

  随即,刘晶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开展大走访、大调查,与贫困户交心谈心,深挖致贫原因,并对李家堡村委会29户贫困户逐户建档立卡。通过算账对比,帮助每个贫困家庭制订帮扶计划,推进精准扶贫。

  此后,通过多次深入6个村民小组调查研究,结合李家堡村贫困人口多、困难程度大的实际,刘晶与村“两委”制定了《李家堡村推进精准脱贫实施计划》,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整种植结构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根据李家堡村地理位置、土质特点,刘晶决定以核桃经济林为主,在巩固玉米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谷子小杂粮种植。2016年全村谷子种植面积扩大到400亩,每亩比玉米增加收入500元。“近期,我计划对核桃进行低产林改造,核桃收益可大幅度提升,同时也能增强群众的积极性。”刘晶告诉记者。

  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李家堡村虽有部分机动地,但一直由各户无偿耕种,不但没有收取承包费,而且底数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李家堡村成立了集体土地清理领导小组,对全村的机动地底数认真核实,核实面积60余亩。

  由于多年未收取承包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李家堡村多次召开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宣传发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逐村逐户落实承包费用,对历年拖欠的承包费核算,同时对今年的承包费用重新核实,重新发包,共计收取承包费1万元,集体经济的积累为下一步扶贫攻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第一书记工作的基础;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是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抓好村级班子及自身建设,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总而言之一句话,我有信心让李家堡尽早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快人快语的刘晶,话语中透着特有的自信。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