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洪洞段明祥

2017-08-03 20:42: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当你早晨坐上第一辆电车驶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着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请你认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认识到这是一种幸福,你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到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这是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的一段话。

    重读这段话,让我们把目光切换到60多年前的那个战场——那一年他参军入伍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大幕。一部慷慨悲壮的民族史诗开始抒写,一曲高亢激越的战争壮歌就此唱响。

    这一年是段明祥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段明祥18岁,他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从参军到参战,最终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从英俊青年到耄耋老人,弹指一挥间,那段历史仿佛是一场梦,但记忆深刻,无怨无悔。

    段明祥出生于1932年,是洪洞县左木乡左木村人。

    1950年入伍后,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成为一名后勤兵——“给养上士”。由于有文化基础,段明祥还被任命为营部文书。

    段明祥回忆,由于刚入朝作战是不宣而战,所以部队一直是打穿插: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近战夜战等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与敌人周旋。在朝鲜境内,几乎全是夜行军,天一亮部队就在马路边壕沟里的树林下休息吃饭。为避免被敌机发现,只要天一黑部队就立即出发,快速前进。

    “经验靠积累,也靠摸索。”段明祥说,那时候,美国鬼子的侦察机不断,放一个烟幕弹就说明它发现目标了,随后就有炮弹打过来。慢慢的,我们有经验了,看到烟幕弹,大家就进防空洞,烟幕弹成了提醒弹。”这足以说明,即使在后勤,也有危险。对于那段枪林弹雨的经历,段明祥没有过多提及,只是很平静地说,比起牺牲了的战友们,那些苦不算啥。

    回国后,段明祥被安排负责管理全营的武器装备,因此还被调到当时的华北军舰干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段明祥说:当时除了打仗缴获的步枪外,还有一部分是在苏联买来的,由于上面都是俄文,通过学习,我们将武器进行了分解,把那些不认识的字都翻译成中文。”随后,段明祥被调到华北第二高级步校军舰办公室负责管理武器,而后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兵工厂。

    那一刻他坚定返乡1960年,是段明祥的第二个人生转折点。当兵10年间,很少有机会回家,这一年,他有了一次回乡探亲的机会;这一回,他有了返乡服务百姓的想法。于是回到部队后,段明祥便给部队领导写了复员申请,我愿意返乡,到农业第一线去。”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复,就这样段明祥回到了家乡。

    回乡后,段明祥发现大队没有党支部,身为党员的他深知组织的重要性,于是,在返乡后的第3天,他便积极组织党员为成立党支部做准备。由于当时村民居住分散,段明祥便挨村挨户寻找老党员,凑齐了5个党员,成立了党支部。

    通过段明祥的不懈努力,在他任党支部书记的18年里,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除了种地的收入外,副业也搞得不错。

    由于业绩突出,1978年段明祥被调到当时的左木公社(现为左木乡),工作了5个年头,由于老伴身体不好,段明祥回家全心照料,成了农民。

    一晃6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段明祥已是耄耋老人,但精神矍铄,老有所乐,酷爱看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在他的影响下,大儿子、大孙女也都成为了一名军人,一家三代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军人本色。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