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
——记曲沃县果蔬中心农艺师焦艳荣
临汾新闻网讯 焦艳荣自1989年参加工作,一直在一线从事蔬菜生产的技术推广和应用。二十多年来,她跑遍全县种植蔬菜的区域,给菜农解决技术难题千余次,获省、市、县奖20余项,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20篇,完成各类试验30项。
敬业爱岗 服务“三农”
27年来,在服务菜业的生涯中,焦艳荣经历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艰辛。1989年在单位制种人员奇缺的情况下,她承担了10余亩试验田的制种任务。为使椒农制种获得高产,她在伏天连日奋战,蹲点反复试验,同时虚心向业务能力强的技术员请教,在当年制种工作中取得全县第一的成绩。
有了第一年的工作基础和经验,在第二年的制种工作中,焦艳荣承担了数十万的育苗任务,并在育苗过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当年的制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几年的制种工作中,焦艳荣常常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奔波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受制种村干部和村民的好评。
无私奉献 勇于探索
1998年,该县建立了第一个蔬菜园区——太子滩蔬菜园区。焦艳荣被派到基地进行有机生态型西红柿无土栽培技术试验,当时我国有机生态型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尚处于初期阶段,这方面的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地域之间的气候差异,投产种植成功很难,让她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焦艳荣每天在试验田工作10个小时左右,细心观察、精心试验、记录。终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实验成功了,收获西红柿1000余公斤,比有土西红柿早上市一个半月,亩总产量高出2500余公斤,为园区的蔬菜种植发展树立了榜样。当时,市场上的西红柿都是从外地运来的。当这种无土实验的西红柿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价格每公斤高于同类产品0.2至0.4元。
有机生态型西红柿无土栽培技术实验的成功,为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土地、盐碱地、病害严重的重茬地等不能种植蔬菜的区域以及硬地绿化和种植绿色蔬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致富路。焦艳荣通过一年的刻苦钻研和精心试验,为该县节省资金20余万元。
努力进取 开拓创新
2009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百万棚行动计划之年,该县各乡镇大力发展温室蔬菜。果蔬农业中心和开发办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共成立3个大棚技术指导组,按照工作的总体部署,焦艳荣被任命为第一技术指导组技术负责人,负责曲村镇、里村镇、杨谈乡3个乡镇温室生产技术。
曲沃的种植结构从70年代以来都是“南菜北果”,因此县北边3个乡镇的蔬菜技术指导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其他两个组的技术负责人聘请的是山东农民技术员,在技术问题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焦艳荣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4个乡镇的疑难问题处理。在这一年,她常常讲课讲到天黑,进棚指导跑到筋疲力尽,接受技术咨询接到手机没电。工作中,她尽心尽力、恪守职责,为全县的蔬菜生产和技术推广付出了百倍的辛劳。
巾帼不让须眉,作为农技推广人员中为数不多的女性,焦艳荣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她不怕脏不怕累,是每一个农技人学习的榜样。因为在工作中取得的突出贡献,焦艳荣先后被授予“科技推广能手”“百万棚行动计划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赵瑞瑞)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