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时间,夫妻俩(中)为学生们盛饭 。
临汾新闻网讯 校长,纪银善,丈夫;副校长,郭梅平,妻子。
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似乎是个“官”,他却戏谑地称自己是个“打杂”的,清洁工、电工、锅炉工,总之,后勤工作全靠他。
副校长,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工作,似乎也是个“官”,她却说自己是孩子们的“奶奶”,是一名普通的生活老师。
挑担
掐指算来,纪银善接管这所小学已经七年了。
七年前,纪银善还是洪洞县赵城镇某小学的校长,郭梅平则是某小学的教务主任。两人都是城里人,公职人员,收入虽不丰厚,却也过得十分自在。
事情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2010年6月的一天,赵城镇新庄的村党支部书记找到纪银善说,村里的孩子都往外跑,眼看学校办不下去了,你能不能到咱这儿干?纪银善有些犹豫,干吧,肯定要出大力费大劲;不干吧,村党支部书记态度诚恳,自己也不能见难不帮,这可咋办?
看他面有难色,村党支部书记说,你只管干,村委会大力支持你,拿出5万块钱支持办学。
经不住软磨硬泡,纪银善答应了这个请求,回去后,和妻子商量,妻子也是个实心眼的人,同意了他的决定。头一次进新庄小学,郭梅平的心头阵阵发凉:校园里乱七八糟,光野草就一丈多高;刚刚下过雨,办公室和教室里还滴着水;全校仅有65个学生,其中还有两个智障孩子。郭梅平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这能成吗?站在身边的纪银善默默说了一句话,咱已经给村里撂下一句话了,一诺千金啊!梅平不说话了,两人拔草三天,又找人把房子补好,粉刷了墙壁,总算有个学校的样了。
苦耕
如果搁以前,纪银善两口子日子过得不紧不松,有滋有味;这一到新庄,就全都变了。床位不够,把家里的床拉来给孩子们睡;食堂里没有冰箱,把自家的拉来给师生用;教室里的电扇坏了,干脆把家里的吊扇摘下来挂到教室的墙上。总之,该拉的都拉来了,索性就把家安在这儿了。
各项花费都超出预算,烧煤、用电、食堂,哪一项不花钱。两人的工资也补充到办学上来。钱少,办学质量不能低,还得把课程开足开全,基本上每个老师都要代一门副科,纪银善代起了体育,而郭梅平代起了音乐。
学校虽小,五脏俱全。行政、教研、安全、考核,样样有制度,样样挂上墙。城里的学校都“挤”得要命,相比之下,村里的学校“清静”了许多。学生少,老师就好管理,上课认真,作业全批全改,教得很起劲儿。村里的孩子相对单纯,除了玩耍就是学习,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一天下来,老师们回家了,只剩夫妻俩坚守阵地。纪银善烧炉子、倒灰、配热水、买菜;而郭梅平给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洗脸,有时还得给孩子们洗衣服,哪个孩子有个小毛病了,她就格外操心。学生玉玉夜里下床摔倒了,头上缝了两针,她赶紧把他安排在了下铺。学生冬冬的脚崴了,她招呼老师照顾好孩子,上体育课和打饭时,其他孩子都主动过来帮冬冬,直到他的脚完全恢复了。
总之,学校里吃喝拉撒的事他们全包了。一次,夫妻俩想建个车棚,一合计请人大概要花1200元,于是自己动手,最后只花了400多元。还有一天夜里,学校突然停电了,纪银善踩着梯子上去接电,电接好了,他却不小心从梯子上掉下来,幸亏没有造成重伤。有人看着他们干得辛苦,就让他们多向村里要些钱,可他们却体谅村里的难处,说能解决的咱就自己想办法吧!
收获
走过涩涩的秋雨,迎接耕耘者的就是金色的收获。
第二年的时候,六年级的孩子参加了小考,有5个孩子免试进入镇里最好的学校——古屯中学,还有一个是考进了古屯中学。此前,镇里组织了一次统考,全镇30多所学校,新庄小学名列前茅,有的科目还考了第一。镇里给他们颁发了个“先进学校”的牌子,还发了3000元奖金,纪银善领回来后都发给老师了。他说,老师们也不容易,福利大家共享。
新庄小学考得好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村里在外读书的和适龄的孩子纷纷到这里上学,学生一下子达到了200多个。家长们说,村里的学校教得好,可以寄宿,收费也低,何必到外地去读呢?
学生多了,喜事也一个接着一个。国家制定实施了“优先发展教育”的好政策,县里投资130万为学校投资盖起了标准化餐厅、厕所,上了“班班通”,换上了新桌椅,安了空气能暖气,又分配来了两个公办教师。郭梅平乐呵呵地逢人便说,教育均衡的阳光照进来了.
一份总结展示了夫妻俩的办学成绩:从2010年全校总共有65个学生发展到如今的280多个学生,六个年级全部满额。每年有不少学生考上了不错的私立中学。学习好、习惯好,这已是各个初中对新庄小学学生的评价。
2018年到了,纪银善在党员学习笔记里写下这样的话:“新的一年,沐浴党的均衡教育的阳光,力求让每一个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社交中越来越幸福、快乐、成功。修师德阳光育人,立师表幸福从教。”
记者 景秀红 郭璞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