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好弟弟、乖孩子、热心肠、村干部、真模范……在浮山县米家垣乡陈家圪塔村,这些词就基本刻画出了村民杨治家的轮廓。
面对这些赞誉,杨治家有些不好意思,“我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村子里都是一家人,就得互相帮衬着!”他的父亲杨生树、母亲段秀芳也在一旁附和着说:“是啊,在一个村里那就是一个大家里的人,担不起这样夸哩!”
成长的印记
1978年,杨治家出生在浮山县米家垣乡陈家圪塔村。在杨治家的记忆里,父母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从没有教过自己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却深刻影响着自己和哥哥、姐姐。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总是悉心照料父母和公婆,没有一句怨言。而父亲也特别能体谅母亲照顾家人的辛苦,每次回家,总会为母亲带一些小礼物。
“三十年前,父亲打工的月工资不到二十块钱,他会买一角钱六七块的糖给我们吃,可是他自己老说不爱吃糖,母亲也总是舍不得吃,一块糖你让我我让你,总要让一家人都尝到甜才行……”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日子里,杨治家的回忆里却满溢着糖果的味道。
“家里条件不好,吃不起白面馍,他们俩兄弟总是抢着吃‘黑馍’,把仅有的几个白面馍留给家里其他人。”母亲段秀芳说起俩兄弟的故事时总是很欣慰。“十几岁的时候,孩子们就帮我种地,家里种的山药蛋,俩兄弟一个挖坑、一个种,主动帮家里干农活,听话得很。”
成长的过程中,小孩子难免会有“淘气”的时候,杨治国、杨治家俩兄弟也不例外。段秀芳说有一次她正忙着做饭,一转头,两个孩子全都不见了。正在着急忙慌找孩子的时候,听村子里人说两个孩子在村口。原来,村口停了一辆小汽车,两个孩子一起跑去看新鲜了。“招呼都不打一个就乱跑,我心里也生气,可是看到他们两个认真钻研小汽车的劲儿,我就按下了火气,毕竟是孩子,有好奇心才正常。”
段秀芳想来想去,从小到大孩子们似乎并没有做过什么真正让人生气的事:“他们两个差三岁,不仅长得像,个性、爱好也像,从来不争抢又乖巧听话,有这样的孩子真是我的福气。”
命运的考验
2011年2月,杨治家的哥哥杨治国被确诊为白血病。拿到诊断书的那一瞬间,段秀芳哭到昏厥,杨生树强忍着悲痛却手足无措。看到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患上了这样的“不治之症”,杨治家一刻也没有耽搁,四处托人寻医问药。
很快,杨治国开始在临汾市专医院接受化疗,尽管有医保,但高昂的医疗费用仍然是这个家庭难以跨越的一大难关。杨治家情急之下变卖了自己的农用拖拉机为哥哥筹钱,而那台拖拉机几乎是杨治家一家人全部的生活来源。
“我爱人很通情达理,她甚至提出把自己的嫁妆也拿来给我哥哥看病。”杨治家看着不远处的爱人秦建叶说:“这是天底下最好的媳妇了。”
尽管生活困苦,但兄弟俩的感情却一如既往。2012年4月,杨治家驾驶着三轮车帮人送货,回家路上,三轮车突然爆胎,出了事故,杨治家的头也碰破了。刚从专医院化疗结束的杨治国拖着虚弱的身体,不顾家人阻拦,径直赶去看杨治家的伤情,并帮衬着杨治家一起修理三轮。“劝不住、拦不得,要是那天不让他去看他弟弟,他觉都睡不着。”杨生树说兄弟俩感情好,一个有事,另一个就坐不住。
化疗并没有使杨治国的身体有根本性的好转。2012年5月,医生建议杨治国做骨髓移植,杨治家二话不说就去医院做骨髓配型。不久,喜讯传来,二人的骨髓匹配程度为99%,一家人好像又重新看到了希望。但“骨髓移植”这几个字看上去难免让人心生恐惧,最先提出反对意见的是哥哥杨治国。
“我哥哥觉得骨髓移植会对我的身体有影响,他不想让我冒任何一点风险。”从小跟哥哥一起长大的杨治家太了解哥哥的心思了,“他担心我,怕我被他拖累,但我知道他想活下去,我更想让他活下去!”
不止哥哥担心杨治家的身体,秦建叶也同样陷入了纠结。“那是他哥哥,他要救哥哥我理解,但是我特别怕。”在秦建叶的世界里,杨治家是她的丈夫,是她两个孩子的父亲,更是公婆将来的寄托。那段时间,不安充满了秦建叶的内心。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的那一刻,秦建叶的手都是颤抖的。“签字的时候,我知道我的丈夫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我没看错人。”秦建叶说起自己的丈夫满是自豪。
手术很成功,当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哥哥却出现了排斥反应。40天后,2012年9月9日,杨治国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移植骨髓后的杨治家一度身体虚弱,甚至无法承担重体力活,爱人秦建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哥哥治病欠下的债务、照顾年迈的父母、照看哥哥的遗孤和自己未成年的孩子都是杨治家身上的担子。看着爱人日夜操劳,杨治家干着急却帮不上忙,只能抓紧时间养好身体。
2014年,身体略有好转的杨治家借钱买了一台农用拖拉机,农忙时务农挣钱,同时还用之前的一台三轮车拉建筑材料、打零工,一个月两三千的收入终于能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早上五点多出门,晚上十点才回来,打电话总说一会儿吃饭,有时候这一天就吃不上一口饭。”秦建叶很心疼,她能做的只能是尽力安顿好家里,让杨治家安心工作。
2018年年初,在杨治家的勤劳努力下,一家人还清了哥哥看病时留下来的外债,生活渐渐有了起色,父母也逐渐从悲痛中走了出来。
全新的起航
2017年11月,杨治家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因为在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获得了同村百姓的认可,2018年10月,他又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当了村委会主任之后,杨治家的事情更多了。环境整治、扫黑除恶、脱贫攻坚件件都是村里的大事,杨治家没少操心,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但最让他惦念的还是村子里的老人。“他们以前是看护我们成长的长辈,现在是需要我们照顾的老人,看见他们过得不好,我就觉得恓惶得不行。”
在距离杨治家房屋不远的地方住着一对七十岁的老两口,他们对杨治家赞叹有加。“这样的村干部就是我们老百姓需要的村干部,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村民段步槐拍着杨治家的背说,“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治家怕我们孤独,没事就来我们家转转,陪我们唠家常,我就觉得这个娃娃靠得住,是个好娃。”村民郭莲则竖起大拇指说:“他不只是对家里人好,治家他各方面都是模范,特别热情的娃,中午说家里想借个大瓮,刚吃完饭娃就给送来啦,可好着呢。”
杨治家腼腆地笑着,他说当了村干部以后,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以前只需要顾好一个家,现在想要顾好整个村子,他甚至露出了与他温和的外表不太相符的“野心”。“虽然我们村还是贫困村,但一定要在年底脱贫摘帽。我想先把村里的基础设施搞好,再因户施策搞种植、养殖,成立合作社,让家家户户都能过得好,让每一家的老人都能安享幸福,这是要紧事。”
到了新的岗位,杨治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怕干不好辜负老杨家的名声,怕干不漂亮辜负老百姓的期待,但这些压力他从不告诉双亲和爱人,怕他们担心。
“我常常梦见我哥,这些话在梦里我都跟他说了,就希望能多跟他聊会儿,哪怕是在梦里也足够了。”杨治家看着哥哥的老照片,缓缓地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们还要做好兄弟!”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