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龙麦成:古稀老人的“乐谱人生”

2019-07-18 09:08: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龙麦成正在演奏自己的作品

  临汾新闻网讯 “祖国好比是明媚的春天,我就是春天里的绿叶;祖国好比是辽阔的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浪花一点……”炎炎夏日,记者慕名寻访蒲县“音乐痴人”龙麦成时,远远就被一阵嘹亮的歌声所吸引。

  循声而往,引吭高歌的正是龙麦成,1946年出生的他虽已是古稀老人,却依旧神采奕奕,聊起自己的音乐之路来更是滔滔不绝。

  龙麦成至今还记得,10岁那年,是邻居家传来的悠扬笛声,犹如一味“快乐”的佐料给他那枯燥、多艰的童年生活带来些许快乐。“从那时起,一有时间我就跑到邻居家去学吹笛子,它成了我童年里最好的‘玩伴’。那时一支笛子只有几毛钱,但我根本挪不出那个钱。”龙麦成回忆,“母亲在我7岁时就不在了,父亲在我11岁那年因犯错坐了大牢,我和弟弟只能靠集体食堂和亲朋好友的接济糊口度日……”

  直到高中时代,龙麦成才真正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笛子。“那时,我有幸接触到了一些民族乐器,除了笛子,还有扬琴、二胡等,尤其是对笛子情有独钟,常常是那头儿听见笛声,我这边便能模仿出来。”他回忆说,每次一吹笛子总会引来不少同学交流、切磋,“日子虽然依旧清苦,但有笛子的陪伴倒觉得快活了许多。”

  在此期间,龙麦成跟随县宣传队和学校宣传队加入了“文艺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队伍,跑遍了蒲县的村村落落,不仅从中学到了实践知识,还得到了恩师徐金和关于歌曲创作的无私传授。很快,经他创作的歌曲登上了舞台,受到老师和观众的肯定。

  本以为生活会如舞台上的歌声婉转悠扬,哪曾想舞台下的现实却是“一片狼藉”。特殊年代的记忆不堪回首,吹笛子成为那时龙麦成打发心中苦闷的唯一方式,而这样的日子竟持续了整整10年。

  1979年的春天,龙麦成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他经朋友引荐前往蒲县化肥厂工作,专门负责统筹、策划单位的文艺节目,阔别十年的创作激情再次被点燃。

  在这个岗位上,龙麦成乐此不疲地忙碌了近二十年。1998年,他被调到了当时的蒲县文化局文化馆工作。这时,生活阅历的沉淀,特别是文艺工作的锻炼,使龙麦成文思泉涌、兴致高昂,作曲、作词、弹琴、唱歌、排练舞蹈、组织演出,乃至不定期给合唱团做辅导,甚至业余时间他也不肯浪费。

  一晃又是十年。2008年退休后,龙麦成开始专注于词曲创作。为了能谱写出脍炙人口的歌曲,他经常下乡采风以寻找创作灵感。“一次,我到一个村子时,看到很多老人围坐在村里的一棵大树下谈论国家大事、闲说家长里短,顿时来了灵感,‘中国梦,我的梦,咱们共筑一个梦’‘姑娘,你嫁人莫出山,山外没咱山里红’等词句在大脑中酝酿成形……”源源不断的生活积累、精辟走心的人生感悟,为龙麦成换来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一曲曲耳熟能详的佳作,以及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

  近年来,龙麦成创作的《同心共筑中国梦》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并在由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中国梦音乐情——全国原创词曲创作展演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歌曲《我和祖国》被中国戏剧出版社收入“感动中国原创歌曲·红歌作品精选”进行出版,并由国家图书馆珍藏,同时还被青年歌唱家乔军演唱录为光盘,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家乡美如绣》荣获“我的家乡多么美——全国首届唱响我家乡原创词曲选拔活动”创作成就奖……

  如今,年逾古稀的龙麦成仍笔耕不辍,在组建乐队进行公益演出、免费培养新人之余还积极创作着讴歌新时代、歌颂新生活的音乐作品。目前,经他编曲填词的《天地人和充满希望》已经创作完成,正在积极“投稿”中。龙麦成说,这一生的经历就如音符一样,高低起伏就是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记者 亢亚莉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