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武正在专心作画
临汾新闻网讯 国画以意境为妙,陈祖武的“松云山水”系列作品中的造云境往往都是向上涌动的姿态,他说向上才可表现生命的旺盛,就像蓬勃发展的国家。
1954年,陈祖武出生于尧庙大韩村一书画世家:高祖陈履亨是著名画家董寿平(陈祖武称爷爷)的姥爷,为清光绪朝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擅书画;曾祖陈凤标为一代书画名家,誉满遐迩。虽然生于有200年历史的书画世家,陈祖武却赶上了一个靠天吃饭的尴尬时代,因此对艺术的追求在一般人看来有些多余。
“别人每天想的是怎么才能填饱肚子,而我想的却是怎样才能画好一棵树、一座山。”陈祖武说由于时代原因,他只能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也可以说贫穷限制了自己的想象。然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因为有个挚爱的艺术做伴,他感觉日子也没那么难。随着国家的日益发展,陈祖武感觉自己离梦想更进了一步。
“河里没水,家里哪里有水?”陈祖武用这句话概括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有了祖国的支撑,才让那些艺术追梦人有了更宽广的眼界。
陈祖武多年自学文化知识,自1978年起在村里开始从教生涯,90年代进入山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深造。20岁那年,陈祖武在省级刊物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我清楚记得当时获得了120元的稿费,用乡亲们的话说,这笔稿费顶住一年的工分了。”陈祖武笑着说,这笔收入虽然令他小有成就,但他骨子里还是钟爱画画。
之后,陈祖武托亲戚朋友从外地带回董寿平的画册,一遍遍的临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陈祖武获得了多个奖项。
改革开放后,陈祖武才第一次去北京见到了爷爷董寿平,当自己的作品得到爷爷的肯定和称赞后,陈祖武才敢于向对方求教。陈祖武说,艺术需要天赋加勤奋,虽然与爷爷见面的次数有限,但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自己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随着国家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陈祖武的心境慢慢发生了变化,作品也越来越大气。“以前四尺长的画纸,我都不敢动笔,因为那时纸很贵,所以就不敢放开了画,作品多半都没气势。成为国家在编教师后,收入稳定,而且待遇在不断地提高,没了后顾之忧,再加上爷爷的指点教导,我在艺术上也上了一个台阶。”
经过多年的研磨提升,陈祖武逐步形成自己的画画风貌,并多次参加全国、省、地各级赛事并获得奖项。其独具特色的“松云山水”画,如海浪汹涌,气势磅礴。
自2014年退休后,陈祖武便全身心沉醉于艺术创作中。
“松柏精神,国人气魄。我敬重竹梅凌寒傲霜不屈不挠之高节,但更爱松柏坚韧、孤傲、顽强的风度。”陈祖武指着一幅名为《啸傲苍穹》的松柏作品说,在题词“生来不带媚人色,独有风骨挺众流”的衬托下,画中的意境愈发傲人。他说国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用一句名人的话叫: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之所转……国家的强大,给了他画作气势的变化,作为一种艺术,有着与其他艺术同样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陈祖武说,爷爷常常告诉他:“作为书画后人,要有志向,敬重学业,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陈祖武表示,自己将牢记爷爷的嘱咐,将继承家族文化、传承国画作为自己的使命。(潘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