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廷为患者进行治疗。
临汾新闻网讯 “这个降血压的药,要坚持服用,要是有哪儿不舒服,您再给我打电话……”10月10日,在大宁县三多乡敬老院五保户程强保寝室里,乡村医生张瑞廷给他量完血压后叮嘱他要按时吃药。
大宁县昕水镇史家坪村的张瑞廷已年过六旬,他在大山里为村民看病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他是周围9个自然村2000多位村民的健康守护者。多年来,不论风雨冰雪,不论白天黑夜,他都随叫随到,累计巡诊超过50万公里,赢得了当地村民的尊重和赞扬。
坚守山村四十余载
五保户程强保患高血压多年,六七年前突发脑出血导致瘫痪,左胳膊和左手无法动弹。两年前,程强保还住在三多乡东庄坪村,该村距离县城约有20公里路,山路难走,要去看病就得租车,来回至少花费七八十元钱,对于一般的常见病来说,村民们都不愿意跑去县城,所以就给张瑞廷打电话。长期以来,张瑞廷成了程强保家的常客,每次看病间隙经常帮忙干家务活,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给他带饺子、油糕,时不时还给点零花钱。
“宁肯多跑十趟诊断,不可少去一趟延误病情”是张瑞廷坚守的承诺,只要一个电话,他便随叫随到,坚持24小时上门服务。当地农村山险沟深,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但是张瑞廷把每一个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赶到患者身边,有时候遇到天黑路滑或者雨雪天气,他不得已还得住到病人家,第二天才往回赶。大多数时候不用病人叫,他根据平时治疗经验就知道哪家的病人药快吃完、病情需要复诊等,主动去病人家里送医送药,从未延误过病情。
“孩子可能骨折了,胳膊疼得不能动……”2016年10月的一天晚上11时许,张瑞廷接到曹家庄村一位村民的电话后,便连夜骑上摩托车到了患者家中,他了解到小男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中只有爷爷奶奶,他简单处理后,赶紧骑着摩托车把孩子送到县医院,又给孩子垫付了医药费。陪伴孩子做完手术后已是第二天早晨6点多了,看见孩子安然入睡,他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张瑞廷昼夜出诊,风里来雨里去,每天背着沉重的药箱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奔波,究竟摔了多少跤,遭了多少罪,只有他自己清楚。“以前都是骑车子或走路,这辆摩托是2016年买的,已经跑了40000多公里了……”张瑞廷一边将药箱背好,一边发动摩托车;他每天背着药箱骑行在出诊路上,年行程超过1万公里。他自当上村医以来,累计巡诊超过50万公里,截至目前,已经骑坏了6辆摩托车和4辆自行车,用坏了10个药箱。
看病不求回报
也许人们会问,张瑞廷这样辛勤付出半辈子了,一定挣了不少钱吧?听到这样的话,张瑞廷只是微微一笑,不做回答。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其实这么多年来他服务的这些病人不是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就是村里的贫困户,日子都不好过,更别说在他们身上赚钱了。据了解,张瑞廷每次看病就只是收取一些药品的成本费,诊断病情和跑腿护理那就是义务服务。
在三多乡方圆9个村子里,张瑞廷承担着70个高血压病人、10多个糖尿病人和精神病人的治疗护理工作,还需要定期为一些儿童和孕妇做检查。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他几乎一两天就会上门问诊,测量血压,并叮嘱患者注意日常饮食。有的老人因家庭贫困付不起药费时,他还要替老人垫付,像程强保这样的残疾人和低保户、五保户,他看病一律免费,连药费都不收。对于有的突发急病的患者,他还得贴路费送去县医院。
曹家庄村的李兰女今年89岁,患有胸膜炎等疾病,全靠低保金生活。每次来给老人看病,张瑞廷都会放下一些常用药,从来不要钱。“老年人没有来钱路,就靠那点低保维持,咱给看病就不忍心收费,只要他们的病能好点,我就高兴。”张瑞廷说。
干到不能动为止
张瑞廷一年365天,几乎天天要出诊,甚至有时候大年三十、初一都不能在家吃顿饺子。除了给村里人看病,他还要抽时间照料几亩旱地。“我因为整天外出巡诊,家里十来亩地平时全靠老伴……”说起老伴儿张瑞廷满是亏欠。大宁县地处西山,种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年景好能多打点玉米,要是遇到天旱,这收成就不行了。他说,2017年就遇到了天旱,种地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行医多年,他的家里也没有多少储蓄,有时候还要靠老伴儿种地的收入给病人买药。张瑞廷虽已年过六旬,但每天还是和小伙子一样奔波在出诊的路上,儿女们说他年纪大了,就别折腾了,干脆离开村里,在城里开个小诊所,起码不用翻山越岭,让家人操心。但他说:“干了大半辈子,骑摩托出诊已经成为习惯;再说,我和这一带的老百姓都有感情了,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趁自己还跑得动,还要尽最大努力为乡亲们服务,我要是走了,他们就没人管了。”
“或许,我成不了一棵参天大树,撑不起一方蓝天,那么我情愿做一颗山间的小草,把根深扎进这片我热爱的土地……”张瑞廷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这样写道。他说:“大山的气味,已经渗透在我的血液里了,我离不开这里。只要我还能动弹,就不会放下肩上的药箱子,要是我真的跑不动了,就在家里给人看病,为村民服务是我一生所热爱的事。”张瑞廷常年奔波在大山深处,他用50多万公里的巡诊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守护墙。
记者 郝海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