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青涩的师范生成长为省级学科带头人,二十余载光阴的踏实坚守中,襄汾县第一小学教师柴秀鸿怀揣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用真情和汗水在三尺讲台上快乐地耕耘着,诠释着自己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们的执着的爱。
1991年毕业至今,柴秀鸿一直承担着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先学后教,当堂反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一同解决问题,是她课堂的主旋律。首先新内容要做课前测,也就是说上课之前就当堂内容对学生提前进行调查测试,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其次做到慢节奏,数学是思考的文化,要给大脑一定的时间让它运作,特别是在新知的认识上,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放慢节奏,给学生建立知识的第一认知,让他们终生难忘;最后要做到课后测,了解每个学生对新知的接受程度,及时补救,力争做到新知堂堂清、人人清。
“严、趣、实”是柴秀鸿课堂的三大特点。“严”体现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趣”体现在运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学习内容,把生冷的文字转换为有活力的探究;“实”体现在落实所学知识能力的提高上。课堂上,学生敢于争辩,敢于提出不同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真实、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深受每个学生的喜爱。多年来柴秀鸿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本人也连续多年在年度考核中得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柴秀鸿始终以师德和爱心去感染学生。在她看来,教书育人,不仅仅是讲台上的眉飞色舞,也不仅仅是修改作业的小心谨慎,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细致入微。她先后在班里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我是襄汾小卫士”等多项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她的细心呵护和谆谆教导下,班级里充满了爱心、温情。学生王凯被评为临汾市“十佳少年”,张轩被评为山西省“三好学生”,赵一瑾、周欣怡、张婷、柴方圆等同学多次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她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县“优秀班级”。
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提升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柴秀鸿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重点课题,结合教学实践,获奖的论文、课例达20余篇。2009年,她撰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发表于《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0年第四期。同年10月,《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案例研究发表于《山西素质教育研究》第七期,同时还被录入《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课例研究第一学段》一书。得益于这些数学课题研究,她先后被评为县教学能手、县模范教师、县名师、省教学能手、省学科带头人。
担任兼职教研员期间,承担培养青年教师任务的她对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不保留,每周坚持听课,评课,和年轻教师一起反思课堂的得失,一起改进教学思路。日常的“送教下乡”活动中她更是不辞辛劳,精心准备,尽心尽力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她不断地从各个渠道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自费订阅《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等教学刊物已有20年,《新课程视野下的小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等教育书籍更是她的心头大爱。多年来她还多次参加省、市、县骨干教师的培训,一年年的知识累积、一次次的学习培训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多的是为人师表的责任与担当。
一间间教室里,空间不大,但三尺讲台上的柴秀鸿理想远大,用积极快乐的心态,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收获一路芬芳!(记者 段碧蓉 实习生 姚晓元)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