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说他是块“砖”,绝非言过其实。
他,扎根基层28年,足迹踏遍所辖村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他,职务越干越小却毫无怨言,主动帮扶年轻同志,做好“传帮带”。
他,身患绝症仍坚持在一线调解纠纷,时常攥紧拳头顶在痛处。
他就是秦登云,洪洞县人民法院广胜寺法庭一名审判员。28年中,他经手办理案件近1000宗,调撤率高达90%,且宗宗“案结事息”。
从军人转业到法官,调解纠纷再麻缠,也不轻言放弃,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
1987年,30岁的秦登云转业至洪洞县人民法院,担任堤村法庭书记员,从那时起,他就再没有离开过基层法庭。
1994年,秦登云被任命为明姜法庭副庭长。当时法庭条件简陋,只占两间不足40平方米的民房,夏天潮湿,冬天阴冷。每到夏日,整晚都能听到“咕呱、咕呱”的蛤蟆叫声,此地也被村民戏称“蛤蟆滩”。每逢雨天,进出村庄必须全副武装:大雨衣、高腰靴。秦登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
1999年夏天,明姜镇东太吉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所属不明产生纠纷,言语激烈,械斗随时可能发生,村干部多次劝阻未果后,急忙联系到了秦登云。
当时,天下着大雨,秦登云穿着雨衣、雨鞋,在雨中蹒跚。泥泞不堪的路上,泥浆经常将鞋子裹住拔不出来,身子前后踉跄。待到进了村,浑身满是泥水。
市人大代表赵国安是东太吉村党支部书记,因为这桩宅基地纠纷案件与秦登云相识,他说:“秦庭长每次来村里调解纠纷,都是我领路。他特别能吃苦、特别有耐心、特别会劝导人,我虽然是个村干部,但自问做不到秦登云这样,所以我打心底里佩服他。”路虽然难走,但秦登云先后3次进村入户;思想工作虽然难做,但秦登云在当事人家中一坐就是半天,常常让陪同的赵国安都感到不耐烦、等得着急。
最终,经过多次调解,双方握手言和,如今两家关系非常融洽,农忙时还搭伙儿帮忙。
2008年,秦登云接手明姜镇石门峪村一位乔姓老人与三个子女的赡养案件,由于当事人已年过八旬,因为吃馍还是吃面的事儿也要和儿女们吵架,儿女们也都觉得很委屈,许多同事也认为家务事很难调解,但是秦登云没有放弃,他先后5次进村走访,苦心劝导,与老人子女反复沟通,开导他们对待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多顺着他、哄着他。通过秦登云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感动了老人和儿女,一家人又像以前一样和睦相处了。
曾经多次陪同秦登云走村串户的赵国安说:“他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
从副庭长退到审判员,他没了职位却仍操着单位的心,他有一种“俯下去”的心态
2002年,洪洞县人民法院基层法庭由10个精简为5个,原明姜法庭被取消。当时,县法院领导班子有意调秦登云到机关工作,却被他婉言谢绝。一些熟悉他的同事和朋友得知后说:“这事也就秦登云做得出来,他就喜欢和老百姓在一起,喜欢走基层路线。”
2008年7月,由于干部调整,年过半百的秦登云从广胜寺法庭副庭长岗位上退了下来,又成为了一名审判员。
“虽然不是副庭长了,但他仍操着副庭长的心,对年轻同志经手的疑难案件仍像过去一样热心指导。”广胜寺法庭庭长余刘义说。
有一天,秦登云突然听到一阵吵架声,原来是新调来的“80后”审判员李俊青负责调解的一宗离婚案件,夫妻双方一见面就吵,互相数落对方不是,两人骂声一片,急坏了李俊青。
秦登云急忙走过去,握住一位当事人的手,一边帮腔应答,一边拉到室外好言相劝:结婚后是好夫妻,离婚后是好朋友,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该结仇。不到半小时,调解就很快进入程序,双方当事人满意而归。
李俊青回忆起这件事时说:“秦头儿教了我一招。”
“每年承办案件50余宗,除去节假日,秦登云平均四五天就要办理一宗案件,而且他办理的案件调撤率达90%,在法庭、乃至全院都是一面旗子。”谈到秦登云的调解能力,同事们个个伸出大拇指,而他却笑着说:“我能有啥本事?当事人来了,他们说啥我听啥,不光听,还要用心记,往往他们多次重复的话、影响情绪的事情,十之八九都是形成纠纷的诱因。”
从法庭回到家里,工作热情依然不减,仍怀揣责任,他有一种“钻进去”的精神秦登云每天上班很早,在法庭大院里散步,等当天要来的群众。一天工作结束后,他又把没看完的卷宗带回家。
每晚看完《新闻联播》,秦登云就趴在桌子上开始翻阅案卷、写审理报告,有时会一直写到凌晨。为此妻子田丽平没少心疼和生气:“一个人忙活,两个人加班,写到很晚时,我还要起来给他做加班饭。”和秦登云共事11年的张炜说:“秦头儿是法庭里最忙的人了,一些不常见的案子、有难度的案子,他都主动接,可以说是喜欢接、愿意干。”今年,广胜寺法庭新来了两名“80后”审判员,秦登云又主动让出办公室,带着几份《人民法院报》和一本《人民法庭实用手册》,搬进会议室内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小屋子。“年轻小伙子们都比我强,基层法庭也急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我需要向他们学习。”在秦登云心里,只要有利于提高法庭的战斗力,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何况只是办公室大小的问题。
秦登云对待工作钻得进去,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多年前,秦登云为老乡调解了一起家庭纠纷,当事人提着一篮子鸡蛋登门致谢。刚进屋,老乡还没开口,秦登云快步上前拽住他的胳膊,悄悄说:“家里人多说话不方便,咱们到外面聊。”于是,老乡就跟着秦登云往大门外走。谁曾想,老乡前脚出门,“咣当”一声,秦登云便返身把大门关了,留下了提着一篮子鸡蛋还没回过神来的老乡。
从小疾到大病,病魔可以侵蚀躯体,却打不垮精神,他有一种“挺得住”的意志
2008年前后,同事们发现,秦登云有时会突然紧绷着身子停下来,眉头紧皱,眼睛微闭,十指握拳用力顶住胃部。
2010年1月,秦登云拿着洪洞县同济医院写有“胃溃疡”的诊断书,回到法庭。除了看到秦登云经常嚼一些干馍片和饼干之外,同事们看到的仍是他忙碌的身影。
2012年11月,在一宗离婚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秦登云的胃病再次发作,他双手捂着胃部,大口吸着冷气,虚汗不停地往外冒。庭审结束后,他又在庭外做起调解工作,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说服劝导后,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在当事人满意地离开法庭后,秦登云则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迈步踉跄无力。
今年5月底,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再三督促下,秦登云由朋友陪同走进了山西省肿瘤医院。“让你的朋友回去通知家人,你必须住院接受治疗,这病不能再拖了。”主治医生的话没能拦住秦登云回到岗位的脚步。
“凡是未审理完的案子,必须与同事交接后才能放手,这是法院的硬性规定。”秦登云说。一周后,他如释重负地再次返回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
6月8日,秦登云完成了切胃手术。
他说:“不就是红薯上长了个黑斑,用刀子挖去一块吗!胃癌是绝症不假,我垮不了也是真的!”一个月的静养后,秦登云就忍不住、时不时地到法庭去看看。“没法子,管住他的腿,管不住他的心,只要老秦心里舒坦,怎么都行。”田丽平哭着说。
得知秦登云做手术的消息后,当地很多人心情都很难过,他们说,老秦是个好人呀!一位接受过秦登云调解的当事人对记者说:“人们都信服老秦。老百姓之间发生纠纷,只要找到老秦,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7月底,秦登云违背休息半年的医嘱,重回岗位……秦登云深信:我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砖,人民需要我一天,我就要支撑一天。(山西日报记者 李宏伟 临汾日报记者 王鹏鹏 王伟)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