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振业花园是刚落成的一个小区,却经常能够看到有家长抱着孩子来这里推拿。“杨再喜老人就住在这个小区,每次推拿仅收5元钱。”一位慕名抱着孩子前来的家长笑着说,他们并不是冲着5元钱的低价而来,最主要是因为老人手法出众。
年近七旬发挥余热
在赵城镇南街,不论老少都知道杨再喜,踏入2014年的冬日,车停南街,走进小巷,生锈的铁大门上着锁,白色的“推拿”二字和手机号格外醒目。附近的居民告知,冬天生火取暖不方便,老人到儿子家去了。前来带孩子推拿的人得知后都会去他儿子家找他。杨再喜还是一样热情地示意其坐下,然后仔细询问孩子病情及症状,并开始推拿。整个过程,老人一边细心推拿,一边安慰孩子。“现在的医疗技术进步很快,但传统中医仍然是一些小儿常见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杨再喜今年68岁,有着多年的小儿推拿经验,他说,现在小孩有个发热、咳嗽,心急的家长们都直接把孩子抱到医院,接受西医治疗,输液、打针、吃药让孩子很遭罪。而小儿推拿可以提高孩子自身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由于家里条件不好,直接报考的中专。”至今回忆起那段历史,杨再喜仍然心存遗憾,原来他的父亲就会推拿,自己从小耳濡目染,也对传统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报考学校时,6个志愿中就有5个跟医学有关,然而由于自己一时疏忽,将第一志愿报成农业机械专业,录取通知书寄来才后悔莫及。
上学、毕业、工作,杨再喜一辈子和农业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在工作中,他仍然没有将自己喜爱的医学放下,工作之余,每天钻研小儿推拿,碰到家里有小孩不舒服,同事总会抱来让他帮忙推一推。“杨再喜有小儿推拿的技艺”慢慢在同事邻居中传开了。“每天都会有人抱着小孩来家里推,人多的时候都顾不上吃饭。”杨再喜的老伴笑着说,能到家里来的都是一些同事、邻居介绍来的,而且都完全免费。看着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好心的同事、邻居都劝他收取一定的费用,不然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开口。“最开始1毛钱,后来2毛、5毛、1块。”杨再喜笑着说,自己也有退休工资,不靠推拿也能生活,然而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年龄不小了,也曾想过停止,但看着很多家长焦急的表情,他仍然坚持了下来。“我能凭借自己的这点手艺,减轻孩子的痛苦,也算为大家服务,发挥余热。”
拳谱凝聚师父心血
送走前来推拿的家长和孩子,杨再喜笑着说起了自己曾经练习洪洞通背拳的经历。“参加工作后,我还向翁万荣拜师,学习洪洞通背拳。”提及曾经的恩师,杨再喜老人言语间透着悲伤,原来他的师父已经去世30年,而他也经常想起自己的师父,回想起师父教授自己通背拳的点滴。
“如今,师父已经去世30年了,每每想起他,我都会拿出这本拳谱,也算聊以慰藉。”杨再喜拿出一本拳谱,介绍说,跟师父学习了几年通背拳后,也有年轻人跟着自己学,这本拳谱就是自己的一个徒弟送给他的。“徒弟说这个拳谱他还看不懂,对他没用,就给了我。”
记者看到这本拳谱长28公分,宽26公分,有35页厚,上面用楷书整齐写着二十四势行拳、通背拳明堂一百单八势歌,通背六六三十六跌等招式,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应该是民国早期的手抄本,一百单八势动作要领旁的空白地方,还有与书本字体不一样的字迹。“这是师父嘱咐我誊写的。”至今回想起曾经的点滴,杨再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看过自己拿来的拳谱,师父拿出自己珍藏的拳谱,让我将上面的用法和破法誊抄下来,也算是对自己动作的巩固。“刚开始准备用蓝黑墨水誊写,发现在宣纸上有扩散现象。”杨再喜笑着说,后来自己就用铅笔写,刚写了几天就发现,书页相互摩擦后,铅笔的字迹就变得模糊不清,于是自己就赶紧用碳素墨水再次誊写了一遍,这一项工作就花费了他一个月时间。
“如果没有师父,这本拳谱绝对不会保存的这么完整。”反复摩挲着泛黄的拳谱,杨再喜顿时陷入沉思,他顿了顿回忆说,拿到徒弟给的拳谱,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师父,便马不停蹄拿着拳谱找到师父,师父看过拳谱后,让他留下,过几天再来拿。“我还纳闷,师傅手里的拳谱比这本要详细、古老,为什么要让我留下。”杨再喜脸上没了笑容,过了没几天,他去师傅那里拿拳谱,才发现,原来,师父将原本毛边的拳谱一页页粘了起来,还给拳谱封了牛皮纸。
“要知道,那时候师父已经80岁高龄了。”如今,这个被师父精心黏贴的拳谱被杨再喜细心收藏,那里面不仅有师父对洪洞通背拳的热爱,更有对像自己一样通背拳传人的教诲。(记者 卢凯 实习生 李思睿)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