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马女状元,本系农家女。
少饮东亢泉,长成写传奇。
妙笔动京华,勤奋有阿谁?
巾帼画马手,悲鸿夫人题。
马驰京城外,踏花香海宇。
时逢甲午至,百马开新岁!
五十多年前,临汾一中学生美术组突然来了一个圆脸小姑娘,十六七岁的样子,走路风风火火,鞋底敲打着地面,发出“咯嗒”“咯嗒”的声,乍一听,仿佛是马蹄在响。
美术老师尹向前先生不但教学生绘画理论、技巧,更重视实地写生训练,课外活动时间常带领学生到汾河桥、鼓楼旁、车马店实地观察,画速写。同学们有的画码头风景,有的画鼓楼落日,而她——卫国珍竟然到车马店里画了很多马的速写稿。有时星期天下午从农村返校,也往往会带回一些不同形体马的速写。老师看了不由问道:你怎么这么喜欢画马呢?”她傻乎乎地一咧嘴笑道:“我属马!”
卫国珍爱画马,美术组的同学起初暗地里笑她是“小悲鸿”、“马驹子”。当她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进中央美院附中的时候,当初的揶揄变成了佩服和艳羡。因为农家女娃考进了北京,这在她的家乡东亢村、在当时的普通中学乃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
“马驹子”咯嗒、咯嗒”风风火火地进了北京。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卫国珍又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国画专业,毕业后留京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大约1988年的一天,闻讯当年的“小悲鸿”来临汾探望恩师尹向前先生,也赶过去与之会面。闲话间,知道卫国珍画马的技艺大有长进,她对马的研究几乎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早在1979年就认真研究徐悲鸿的画马技法。对于马的一纵一弛、一动一静,风中雨里的情态,骨骼肌肉、鬃毛马尾的变化,都做了快速的勾画;从公园里供游客玩赏的温顺的马,到草原上奔驰纵横的烈马,她都进行了细微的观察。临摹韩干的静马,再到临摹徐悲鸿的动马,努力揣摩、体悟悲鸿马的情韵、神姿,以致把天上的云、水里的影都常常看做是“马”,真可谓“迁想妙得”,移情”于马,步步深入地领悟、继承了徐悲鸿画派的一些风格,画出了“卫氏马”。后来,她画的《万马奔腾图》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多有发表。
1991年4月,卫国珍有幸见到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廖静文高度评价了卫国珍画的“马”,并为其亲笔题字,赞誉为“巾帼画马第一人”。
当年与马痴情结缘的“小悲鸿”,如今真的成了徐悲鸿的画马传人了!
嗣后,卫国珍先后于北京琉璃厂文化街、首都博物馆和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成功举办了几次个人画展;到九华山、内蒙古大草原等地交流画艺。作品《一马争先万马奔腾》在各重要媒体以及世界画集、刊物中发表,深受社会业内人士的喜爱。她现在是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马文化博物馆艺术顾问。画马的作品获得的奖项与荣誉简直数不过来。
卫国珍的“马”到处腾跃,成了“飞马”,飞往世界各地。1996年9月,她应邀参加北京市国际书画艺术博览会。作品在港、澳、台等地,以及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诸国巡回展出。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属马的卫国珍,性格里有马的习性(马的习性是站着睡觉),被誉为“画马女状元”。与她打交道的人都说,卫国珍不仅辛勤坚韧,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倡导者,她常常将作品捐赠社会,为公益事业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甲午开岁,马年伊始,卫国珍这位属马、以画马驰名的女画家,又要奋起龙马精神,画一部长卷《百马图》,她正和另一位画马女圣手爱新觉罗·梦玉联袂画《百里奔马图》,作为给马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礼物。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