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任,要干就要干乡亲们最想干的大事!”在隰县城南乡七里脚村,有这样一位村干部,他时时、处处、事事把乡亲们放在心上,他总会主动做乡亲们最盼、最急、最难的事情,他就是七里脚村委会主任刘光明。
2011年的七里脚村委换届,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刘光明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作为土生土长的七里脚村人,他了解自己家乡的资源优势。七里脚村地处209国道旁,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有万亩耕地,梨果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七里脚村坚持“梨果富民”不动摇,实施“扩规模、强管理、抓营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梨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翻番的支柱产业。村里有这样雄厚的基础,又恰逢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主攻玉露香,八年达小康,到2020年全县玉露香挂果面积达到20万亩”的奋斗目标。这给刘光明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奠定基础,指明了方向。于是,他决定在七里脚村委大量栽植玉露香,七里脚村委4个自然村的万亩耕地80%都是果树和大棚蔬菜,他将剩余的200亩栽植了玉露香。在2012年,自己投资3万多元修通了关道岭道路,平整土地130亩,栽植玉露香。去年,他又和县林业局多次协调,自己再次投资4万多元将撂荒多年的凹子疙瘩修通道路,造地230亩,继续种植。
两年共栽植玉露香560亩,高接换优230亩,现在全村委共有玉露香面积790亩。为了让乡亲们高接换优玉露香,他苦口婆心地解说、逐门逐户动员,他率先高接换优自己的梨园40余亩。通过他的努力,七里脚村委实现了人均半亩玉露香。
刘光明付出的奉献和牺牲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在修路、造地和栽植玉露香的一个个硬仗中,他常常起早摸黑、摸爬滚打在工地上,有时一天吃不到一顿饭,人整个瘦了一圈,也落下了胃病。去年9月初,在凹子疙瘩造地中,由于要赶进度,他整整7天没有下山,中午饿了就吃个干饼子,喝点矿泉水,这样胃受不了,但他一直坚持着,直到9月中旬的一天夜里把新造的地整理好。望着月光下平展展的土地,他的眼睛湿润了,仿佛看见新造的230亩地里长出了郁郁葱葱的玉露香梨树,仿佛看见乡亲们兴高采烈地采摘着“中国第一梨”而奔向小康。
一提起当年放弃收入丰厚的个体老板身份,回到村里当“村官”,刘光明一点儿也不后悔。用他的话说:“并不是赶什么时髦,而是想找一个为乡亲们谋利益的平台,造福乡里。而造福一方,要谋就谋乡亲们最切身的利益。”平淡的话语,蕴涵着他心系乡亲、为民谋利的拳拳之心。
短短的3年时间,他通过跑资金、跑项目,先后为全村委硬化巷道40多公里,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改造水网及下水管8公里、173户,改善了村民饮水及卫生条件;安装健身器材、篮球架,改善了村民休闲健身条件……在积极努力改善村委基础设施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刘光明想方设法提高村民的收入。七里脚村有67座蔬菜大棚,是在乡政府和信用联社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由于种植户思想观念、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经济效益不好,有3户村民想拆了大棚种粮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边说服种植户一边帮助种植户请技术人员指导,并把荒废了的3座大棚帮助重新建好。另外他外出考察大棚种植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大棚草莓种植、大棚观赏果木等品种,并联系了配套的化肥。在他的带领下,七里脚大棚转变了发展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大棚致富梦,每个大棚年均收入2万元。他同建筑、加工、运销企业协调联系,积极引导本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入企开展劳务用工输出,以最大程度转移输出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全村共输出剩余劳动力高达100人,实现收入100多万元。
3年的工夫,七里脚村委大变样,它一改往日巷道泥泞、村路不畅、设施简陋、经济滞后的状况,而成为名副其实给隰县著名旅游风景区千佛洞增色的美丽村庄。
刘光明虽然还是个预备党员,但他时刻把党的宗旨牢记在心,把“先村民之忧而忧,后村民之乐而乐”奉为人生信条,他在学习心得里写到“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为民一心,要管就管乡亲们最急切的问题。”2013年夏天,连降暴雨,灾害频发。一天夜里,刘光明接到电话说牛家沟山底滑坡,牛家沟后村村民被困,急需转移。险情就是命令,他二话没说带上挖掘机和村委班子成员冲入夜雨中进行排险。由于夜黑雨大,连续奋战7个多小时后挖掘机到最后也滑到沟边不能动了,好在道路基本挖通。有人建议第二天再转移乡亲们,但他说:“不行,吕东旺、牛自生和郭海生家都是危房土窑洞,如果不及时转移会有危险的。”就这样他带领村民又连续在雨水中又奋战了1个小时,终于将20余口村民转移到安全地方。当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时已是凌晨4点多,来不及脱鞋的他就倒在床上,他太累了。
这就是刘光明,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际行动。为了村民温暖过冬,能拉到好煤,他亲自去煤窑挑选。为了村民培育的梨、果苗能卖上好价格,他亲自跑市场、跑销售。为了村民身体健康,他联系城关卫生院为全村村民进行体检,一次恰巧遇到停电,他主动借来发电机,自己掏钱加油,让村民顺利体检。
他一直把全村贫困户、残疾人放在心里,逢年过节总要慰问看望,送上米、面、油、衣、钱等物品,让他们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刘光明,为了党的事业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用短短两年时间谱写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赞歌。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