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出身贫寒的王会平凭着勤奋刻苦考入临汾师范学校,毕业后回汾西任教,1990年与在汾西公安局工作的郭成生相识并结婚。丈夫由于业务素质强,工作踏实肯干,不到30岁便荣升派出所所长。一双女儿也先后出世,聪明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天有不测风云。
1998年1月,丈夫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从辛置矿务局医院到山医二院,王会平一直悉心照料。然而,无情的诊断结果——胸九骨折合并高位截瘫,将王会平一家推向了痛苦的深渊。丈夫还不到30岁,余生将永远无法站立,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王会平上有70多岁的老父亲,下有两个还不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她不敢想象这个家以后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泪水流干了,王会平不再相信命运的安排。在丈夫受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她消瘦的身影穿梭于北京、成都、哈尔滨等地,哪怕只有丁点儿的希望,都要带着病例前往咨询,可换回的是医生一次次地摇头叹息……“不能就这么等着!”王会平带着丈夫辗转于省内几家截瘫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无数的奔波使她明显衰老了、憔悴了,但艰辛的付出始终未能换来丈夫病情的好转。
背着丈夫,王会平不知哭过多少回、流过多少泪。日子总是要过的,万般无奈之下,她带着丈夫回到了家中,将哀愁隐藏心中,思索怎样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残缺的家。轮椅上的丈夫精神十分消沉。她除了没日没夜地悉心照料,还鼓励丈夫乐观面对、自强不息。十多年来,王会平为了给丈夫翻身、按摩、活动下肢,没能睡过一个安稳觉,学会了打针、输液、导尿、按摩、理发、修轮椅,俨然成了一名专业的护理师。在她的呵护下,残疾人并发机率很高的褥疮在丈夫身上从未有过。医生们都说:“这真是个奇迹!”十多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默默感受着上苍赐予他的幸与不幸。
十里八乡有类似丈夫病情的家属会不时登门求教,王会平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护理常识和病人心理康复知识。
走时,还不忘赠送他们一些非常实用的残疾人护理用品……身教胜于言教,乐于助人、善良诚实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会平的孩子,她们积极地、感恩地面对生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今年大女儿在全国高考中,以高出一本线40分的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小女儿就读于市内一所重点高中,品学兼优。
由于丈夫兄弟一人,赡养老人王会平责无旁贷。丈夫受伤时公公已经70高龄,十多年来,老父亲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儿子的伤残使老人身心受到严重打击。孝顺贤淑的她,不仅要精心照顾老人,还得开导安慰老人。十多年的辛劳使王会平的身体严重透支。由于睡眠不足,神经性头痛常常伴随;由于洗涮较多,她的手指关节变形、疼痛难忍。
丈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苦苦相劝,她才同意将老人送到一所设施完善的敬老院,还经常为老人换洗衣服、送营养品……笔者在敬老院看到精神矍铄、干净整洁的老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老院的老人都说,这样的儿媳少有。
丈夫受伤一年多后,王会平重新走上了教学岗位,每天穿梭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校领导出于照顾,让她负责学校的实验管理工作,以减轻她的工作压力。
然而,她依然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积极、主动、热情地为师生服务,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她所负责的物理实验室多次被评为“县模范实验室”,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闲不住的她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加入了民盟汾西县支委会,成为负责组织和宣传的教育界盟员。
这期间,她积极调查研究,为汾西的教育谏言献策,由她负责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受到民盟临汾市委的肯定和好评。如今,王会平的丈夫乐观开朗、生活自理能力大有改善。
(本报通讯员 王璐)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