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解老时,她深情地说:“现在党的政策使大多数人富裕起来了,但每当从报上看到一些地方老百姓还没有解决温饱、孩子上学困难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1997年,解老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北京知青程炜来到大宁扶贫开发的报道后深有感触。心想,一个有着温馨家庭、工作生活条件优越的教师,一个50多岁的女同志,竟能抛家舍业,放弃很多人都向往的安逸生活,自筹资金,单枪匹马来到山区扶贫,作为老党员,我们应该怎么做?思前想后,她决定尽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来帮助程炜。当时解老的孩子买房正缺钱,但她让儿子专程将攒下的1万元送到了扶贫点,亲自交到程炜手中。程炜接到钱落泪了,她知道老两口攒这些钱也不容易。为了了却老人的心愿,她把钱用在了希望小学的建设上,如今已使20余名儿童重返校园。
这件事给了解老很大的启发,2000年年初,她从报纸上看到我市有些学生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心里非常难过,决定每年和老伴拿出2000元捐助贫困学生。这年夏天,尧都区刘村中学张杰云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天津大学,因为父亲半身不遂,母亲耳聋,弟弟还在念初中,家境困难,难以入学。当一家人万般无奈的时候,解黎明把2000元钱送到了杰云家。当时,杰云的父亲流着泪说:“这是我们的救命钱,您可是我们的大恩人啊!”回家后,解老又发动全家大小挑选了几十件衣物送到了杰云家。
解老救助特困生的事迹在全市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许多干部群众自发找到尧都区区委、区政府要求捐款,一些离退休干部通过区长热线询问特困生情况。短短几天,尧都区政府有关部门就收到捐款11万余元,41名特困生得到救助,圆了上学梦。如果说捐款捐物是一份爱心,对解老来说,奉献爱心已经成为一种信仰。2003年初,市妇联开展“春蕾”行动,号召全市妇女帮助失学女童,开展捐款认领。得知这一消息,解老主动认领了5名贫困女童,决心帮她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004年5月,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解老亲自将2000元捐款送到永和县交口乡南坡头村10名贫困小学生手中,并承诺资助他们全部完成初中学业。
2005年,解老按时将2000元送到了永和县南坡头村,解决当地失学儿童的上学问题。2005年,她总共捐出1万余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
自2007年开始,国家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针对变化了的新情况,解老又有了新承诺:每年至少拿出1万元资助5名上不起大学的贫困生。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2007年8月21日,解老按时将1万元钱送到了5名贫困大学生手中。2008年8月22日,又将1万元钱送到了郭慧、杨宏、杨阳、侯晓梅、韩燕5名大学生手中。
解老生活并不富裕,常穿的衣服只有20多元,住房只有36平方米,没有高档家电。她常说:“咱的日子过好了,更要讲艰苦奋斗。不在乎捐几个钱,而是要唤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关爱的情感。”
在解老事迹的感召下,临汾供电分公司党委用她的捐款设立了“献爱心帮困助学基金”。“我们还要动员干部职工踊跃捐款,使这个基金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充实,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临汾供电分公司扶贫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解老体弱多病,但她一直鼓励自己坚持活下去,因为她想看到自己资助的15个孩子读完高中。如今,老人坚持读书看报、锻炼身体,生活规律而又充实。(本报记者 工力)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