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金凤凰

2010-03-18 08:2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黄崖大棚自1998年建成以来,一直都是分散经营,农户们在各自的地里建成大棚,自己经营,自己销售。上任后的焦金凤,鼓励菜农改进传统种植技术,以农家肥做肥料,引进“美国四号”、“圣佛莱”等国外优质品种,并聘请县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大家指导、讲解,分小组互相讨论种植技术,互相带动。这样一来,柿苗生产期长达7个月,果实均匀整齐,皮红肉美,抗裂耐压,每个棚年产量高达15000公斤至18500公斤,纯收入1.5万元至2万元,科技使农民的收入翻了番。
为了进一步发展大棚西红柿种植,2006年,焦金凤带领菜农积极采用镇政府引进的沼气升温补光、追菜喂果高科技养殖技术,在每个大棚内建造沼气池,利用沼气燃烧的热能调节大棚温度,利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促进菜苗光合作用,利用沼渣沼液做肥料。这一举措,既净化了环境,又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优化了蔬菜品质。当年,村里的西红柿产量普遍提高15%,菜农收入实现持续增长。
种植有了规模,但是如何把小小的西红柿打造成一个品牌成了焦金凤一直盘算的重要事情。经过市场调研和走访种植户,焦金凤决定把一家一户的群众组织起来,组成联合体共同规避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黄崖大棚西红柿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龙澍峪”品牌,为进一步提高黄崖大棚西红柿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黄崖村的菜农在焦金凤的带领下,不仅自己研究技术上的问题,还走出去学习经验,改进技术。2008年,焦金凤带领部分农户奔赴山东寿光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回来后,向村民传授学习经验和种植技术。就这样,很多农村妇女走出家门,一个个在自家的大棚里忙碌起来。按照焦金凤的话说:“我们这里有多少个大棚,就有多少名妇女在劳作。”每到春节前后,黄崖村的村民们都在地里忙活着采摘西红柿,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各地的商贩都聚集在这里与农户洽谈生意,一筐筐的西红柿都被抢购一空。
2009年初,为了将大棚推上规模,走集约化道路,焦金凤召开党支部会议,决定将大棚连片经营。由于大棚的集中建设涉及到150余户村民的120余亩土地,她带领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的调地,这一忙就是两个多月。新增大棚40余座。看到建好的大棚,焦金凤笑了。
2009年冬天,一场大雪侵袭山西省大部分地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所有农户都措手不及。这里的大棚倒的倒、塌的塌,眼看着刚刚挂果的西红柿全都被埋在雪里,农户一年来的全部心血赔得一干二净,焦金凤这个坚强的农村干部第一次留下了泪水。但是,一想到菜农们期盼的目光,为了拯救西红柿,焦金凤振作精神,帮助菜农重建大棚。这时,县政府为全县每个农户补贴资金,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焦金凤带领大家日夜抢修大棚,重整旗鼓,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菜农们又看到了希望。
在村民们的眼中,焦金凤踏实、勤劳、一心为民,是带领大家致富的金凤凰。自她上任以来,孩子们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一条条水泥路铺就而成,村里路的两旁都架起了路灯,有线电视“户户通”,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2007年,黄崖村还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09年,被评为“临汾市科普示范基地”。焦金凤个人也多次被县里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本报记者 赵京红 通讯员 贾玎玎)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