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她在犯罪现场始终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在蛛丝马迹中追寻,以发现物证、破解疑团为己任;在枯燥的实验室里,她始终坚持以探索科学证据、揭露事实真相为天职。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公安法医事业的无比挚爱。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市劳动模范、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今年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一个非常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就是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张丽萍。
刚过不惑之年的张丽萍,自大学毕业后已在人民警察的岗位上服役了20个年头。她主要从事法医DNA检验工作,不论大案还是小案,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态度、规范的操作进行检验,尽可能为侦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相结合,张丽萍掌握了一套娴熟的物证检验技术,从一滴血迹、一枚烟头、一根毛发中发现证据、认定罪犯。她总能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项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未发生差错。
2008年,我市创建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DNA实验室。建设之初,实验室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张丽萍通过不断摸索,拓宽了我市法医物证检验的范围,从原先单纯的血液(斑)、精液(斑)检验发展到目前的血液(斑)、精液(斑)、唾液(斑)、汗液(斑)、体液(斑)、毛发、组织、指甲等多种样本的检验,并且在与案件有关的其他生物检材,如现场口杯、烟蒂、用过的牙刷、穿过的衣领、指纹上均有成功提取有效DNA的经验。
DNA实验室承担着我市重特大刑事案件、重特大灾难事故中遇难者身源认定等繁重的DNA检验鉴定任务。自投入运行以来,该实验室就全负荷、高效能地应用于侦查破案工作中,每年平均检验各种物证近2000件。在实验室工作中,张丽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性地开展工作,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她风趣地说,DNA检验工作就是“5+2”、“白加黑”(一周五个工作日加两个双休日、白天加黑夜)。近三年,DNA实验室共检验杀人、伤害、强奸、灾害事故等各类案件585案、5900余份检材,完成了近1万人份的违法犯罪人员数据库建设任务,为一大批案件提供了正确的侦查方向和法庭诉讼证据。
2009年3月7日,乡宁县孟某某遇害。除在中心现场发现多处血迹外,在距中心现场约3公里处发现两处血迹和一张名字为张某某的身份证和建行卡。经过DNA检验,检测出中心现场的血迹为死者所留,3公里处血迹DNA分型为一男性所留。侦查人员从现场发现的张某某的身份证为切入点,认为张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随即寻找嫌疑人,已在逃。经过和其父亲进行DNA比对鉴定,张丽萍认定了其亲缘关系,确定了“3·7西坡杀人案”嫌疑人为张某某。这是她利用DNA亲子鉴定侦破案件的一次有益尝试。
2009年4月28日晚10时许,安泽县冀氏镇马寨村马某某被人发现死在本村枣林沟。经过摸排,张丽萍发现该村村民刘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其脸部有被抓伤的痕迹,但在突审时拒不交代。经过DNA检验,验出死者马某某指甲内擦拭物DNA型与嫌疑人刘某某DNA完全一致,同时在嫌疑人刘某某洗涤过的蓝色裤子及刷洗过的球鞋上均检出微量人血,与死者DNA型完全一致。在铁的证据面前,刘某某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法医DNA工作绝非仅仅囿于侦破案件服务,还可以为社会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9月8日,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了重大溃坝事故。繁重的遇难者身源认定任务对DNA检验室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她与实验室其他人员昼夜奋战40天,共检验遇难者及亲属DNA检材800余份,认定了全部遇难者的身份,为事故调查、案件查处和善后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得到了国务院、省市调查组的充分肯定,圆满完成了“9·8”事故DNA检验工作,打造了我市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DNA检验的一项精品工程,摸索出了一套在人员死亡较多的事故中快速、准确、科学进行DNA检验的成功经验。
此后,张丽萍还对2010年“3·28王家岭矿透水事故”、“7·31阳城煤矿爆炸事故”中的遇难者进行了身源认定,为事故善后处理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刑事犯罪日趋智能化、技术化、专业化,为适应打击犯罪的需要,张丽萍广泛涉猎国内外学术杂志,汲取新鲜知识和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开阔视野,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课题,紧跟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经过一些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她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并撰写了论文《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中遇难者的DNA检验1例》、《M48纯化试剂盒在腐败尸体中的应用》,均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法医学杂志》上发表。2010年,她带领DNA实验室其他检验人员共同自主研发了科研项目“临汾市Y-STR数据库应用系统”,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属国内先进,已在侦查破案中发挥了明显的破案效益。同时撰写出论文《临汾市公安局Y-STR数据库应用系统》,刊登在国家级刊物《刑事技术》上。
获奖对张丽萍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起点,她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继续为公安事业、为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报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 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