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记忆——民间工艺布老虎

2011-07-07 11:2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袖珍虎

第四代传人王承志拿着其代表作“飞虎”。

第三代传人崔玉仙。

虎枕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布老虎的时代已逐渐被奥特曼、变形金刚等现代化玩具所冲击,如今,会做布老虎的人越来越少。为了寻找即将消失的布老虎,记者几番周折,终于在侯马市侯马纺织厂家属区内找到了制作布老虎的世家——“世德堂”。
崔玉仙
赋予布虎多姿多彩
崔玉仙老人说:“在我的印象中,妈妈经常做虎鞋、虎头暖袖、虎头帽,做这些东西,从来都不用思考,信手即得,我就坐在旁边看,有时也问,做这些有什么用,她说就是好看、辟邪”。
70年代初期,崔玉仙老人,来到侯马,由于从小的熏陶和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她拿起针线开始了传统布虎的创作。老人凭借儿时的记忆,和山村特有的民风所赋予她的生活灵感,做出了一件件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布虎作品,令人爱不释手。
她的作品色彩斑斓,并充分利用布头、片绸,同一件作品,凡出自崔玉仙之手,布虎则彰显灵气,不呆板。她娴熟的表现手法和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理解,使他人难以模仿。特别是崔玉仙老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全身关节严重变形,先后4次大手术,一次股骨骨折,但她仍然不肯放下手中针线,为自己酷爱的布虎所坚持创作,默默默耕,使多件失传的民俗作品,重新焕发青春。
如今,崔玉仙培养了以王承志、岳茂香为代表的新一代布虎传人,并成立了工作室,为传统布虎工艺走向世界,传承和发扬这个民间工艺而不懈地探索。
王承志
赋予布虎新创意
这些布虎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小巧玲珑,指尖可立。坐卧行走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细端其形,着意夸张而不失神韵,大胆取舍间而不落俗套,形象生动。他创作的袖珍虎、心符、晋阳虎、飞虎、麒麟、如意虎符等工艺品细数下来就有70多种。这些布虎都是王承志亲手制作,其绣功之高超,让人感叹。
“世德堂”布虎以“飞虎”为代表。飞虎有翅,其外形华丽,身长三尺有余,坐卧于荷叶中,多同“五毒”(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依存出现。
记者仔细端详,飞虎的嘴边绣有艾叶;耳朵的轮廓上还绣有一圈圈的金线条;全身装饰采用“撩金”的传统表现手法,并结合刺绣装饰。手工工艺繁多,极大提高了观赏性。
看着这只飞虎,王承志解释说:“翅膀的添加是希望老虎能像鲲鹏一样在天上飞;耳朵上的线条是‘音律’,寓意为耳听八方;嘴边的艾叶是让它吐出香气驱走晦气;而‘五毒’传说老虎在掌管百兽时,遇到难题,便会借助‘五毒’来降服百兽;‘桃’谐音‘逃’”,意思是‘脱难’。”飞虎看着漂亮,做起来可不容易。
“‘世德堂’制作的布虎选料都是以缎面为主,内装有上等棉花、朱砂等物,虎身的装饰均采用‘盘金、绕金、扣金、撩金’等表现手法,又配以多种丝线、珍珠、金线、朱砂、香料,并结合刺绣装饰,手工工序特别繁多。”王承志说,“飞虎全身都是纯手工制成,一共17道工序,做完得15天。制作周期长,耗费人力、精力。”说到布老虎的前景,王承志却是一脸的愁容,“纯手工缝制的‘世德堂’布虎,制作周期长,产量低下,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导致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很难改变,布老虎工艺已逐渐面临濒危。”“布老虎与民间民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世德堂’布虎工艺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以后不管出现何种状况,我都会继续下去,传承、发扬中国的民俗文化。”王承志说。(见习记者 李梦瑶)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