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支书的“发家”路

2011-07-07 11:4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咱们村太偏僻了,路不好走吧?不过比起以前,这条路好走多了。”段发家一见到记者就直言不讳地说。西交口乡地处吕梁山的最南边,背靠乡宁,脚踏河津,既是临汾与运城两市的分界处,也是山区与平川的交界处。而与之相隔1.3公里的支家庄村就“悬挂”在干瓜峪的西山上。村里非常缺水,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都很难。80%的村民都住在窑洞里,祖祖辈辈进山出山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腿,许多村民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他们仍然过着“面向黄土背朝天,肩挑担子牛耕田”的苦日子。
为此,段发家毅然辞去了煤矿过磅员的工作,于2002年走马上任当了村党支部书记。
新官上任,段发家的许多朋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但更多的村民担心他能否担当起此重任?会不会像前几任村支书一样“暖不热”就走?事实证明,他捧着接力棒已干出了一番业绩,这条路就是最好的见证。
由于支家庄村地势偏远,不通公路,村里丰富的农畜产品、经济林木得不到外运销售,全村762名村民长期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出门便是山,有点东西挑破肩”曾是支家庄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不通公路成为长期制约支家庄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一切,段发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修通村公路。2008年,在西交口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段发家开始筹划修建通村公路,村民的积极性颇高,但公路部门“修通公路最低也需要100多万元”的预算结果,令村民们修路的决心开始动摇,工程开始停工……
面对种种困难,段发家紧锁眉头,思绪万千,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看着群众一双双信任的目光,祖祖辈辈头顶烈日、肩负重荷、汗流夹背的身影放电影似的在他的脑里浮现,自己当选为村支书时一定要让群众富起来的铮铮誓言不断在耳边回荡。思量许久,段发家捏紧拳头,拿定了主意:“不行,我决不能放弃,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把公路修通。”他率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克服没有炸药、雷管、铲车、推土机的重重困难,硬是用钢钎凿、大锤砸,把公路推进了两公里。
看着全村群众用汗水换来的通村公路,看着全村群众含着泪水欢呼雀跃的情景,修路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和辛酸一起涌上心头,“当时最大的困难不在于修路有多么艰辛,而是部分村民并不理解,他们认为修路没有意义,更别说‘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了。”段发家感慨地说,“当修路要通过一家村民的窑洞时,那家村民还拿起挑水的担子准备‘收拾’我,非要让我给他们赔钱,可是当时修路的钱都是村民们集资起来的,哪有多余的钱给他。”此时,一旁的妻子武凤英流着眼泪说:“给村里修路,不仅劳神费力,而且还受了不少委屈,真不知道他图的是什么?去年,因为修路,还昏倒在了工地上,在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得了胃病,医生建议进行胃摘除手术。可是当时哪有钱看病呀,只能先回家休养……”她哽咽地说,“最后实在没办法,这才四处举债为他做了手术。”段发家做完手术,只在医院呆了一个月,就急着要回村里,生怕耽误了修路的进程。在家休息了10天,就匆匆地去了工地,和村民们一起修路……“哪怕是用手一块块地扒,也要把路修通。”段发家在心里坚定地念着。经过半年的奋战,全村人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崇山峻岭间修通了一条长7.5公里的通村公路,支家庄村的历史终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彻底结束了没有通村公路的历史。
说起现在相对平坦的马路,一位村民指着村头那家平房说:“这家村民为了给儿子娶媳妇,都已经盖起了平房,如果不是把路修到了家门口,运砖都是问题,怎么可能盖起平房呢。路好走了,好多村民都买上了三轮车,将以前只会焚烧的麦秆、羊粪卖到西交口,我们去城里也方便了许多……这些都是村支书的功劳。”他看着身旁的段发家说。(记者 裴斐斐 杨亮)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