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领头雁』

2012-05-11 09:0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安泽县杜村乡东唐村,一个沟壑纵横、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的小山村,农民靠天吃饭,种植结构单一,“山高路险、人穷心散,媳妇不上门、光棍成了群”,这首民谣正是昔日东唐村的真实写照。然而,2011年,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农民人均收入奇迹般的突破4500元,村党支部书记郝爱忠更是成为村民心中奔向致富路的“领头雁”。
郝爱忠带领全村人奋力拼搏,移民搬迁,筑路饮水,架线接电,狠抓种养殖业,大力发展山区经济,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如今的东唐村,山峦叠翠,道路宽阔,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村里人住进了干净整洁的二层楼、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家家户户看上了数字电视。
齐心协力 使小村旧貌变新颜
东唐村是一个移民新村,原有11个自然村、120户人,居住分散,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郝爱忠四处奔波,请有关专家对本村进行远景规划,在不占用耕地的基础上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30余万元,依山就势,挖山填沟,有效解决了所有移民户宅基地问题。为使山里人能早日感受到移民政策的温暖,郝爱忠深入农户,宣传动员,耐心讲解,亲临移民现场,并及时为村民解决资金困难。
2007年,东唐村被省列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这为东唐村这个移民新村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再次注入新动力。郝爱忠一鼓作气,带领村民建起了综合办公楼、甲级卫生所、便民服务店、科技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东唐村小学教学楼。他亲自动手抬电杆、立电杆、架高压线、安装路灯,累了坐下歇会儿,爬起来又干。时间一长,他的脸黑了,皱纹深了,手磨起了泡,长满了老茧,村里的群众都看在了眼里、感激在心里。
2011年东唐村被定为第二轮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50多岁的郝爱忠书记欣喜地说:“现在的政策这么好,离退之前我还能和东唐老百姓一起大干一场。”从他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一种真诚和实干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他骨子里所透出的坚忍不拔、绝不言弃的坚定信念。
竭尽全力让农民钱袋“鼓”
起来新农村建起来了,可农民依然很穷。如何让村民富起来?路是人走出来的,郝爱忠决心要在这穷洼洼里刨除金疙瘩。他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他组织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多次商讨新项目,带领大家外出参观考察学习,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逐步产生了共鸣,最终确定了创办养殖肉鸭厂的投资目标。
建一个鸭场,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单打独斗是形不成规模的。于是,郝爱忠发动左邻右舍,苦口婆心讲解养鸭的好处,带领村民先后到附近的长子县考证,学习借鉴经验,把肉鸭养殖了解的透透彻彻。
2011年8月,有8户村民组成的鑫来福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鸭场规模是年产25万只鸭,共占地20亩,总投资168万元,每户需投资21万元。然而资金问题又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绊脚石。21万元,对一个靠天吃饭、以耕种为生的家庭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郝爱忠三番五次找县信用联社负责人商量,资金问题终于有了着落。
如今,鑫来福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郝爱忠很自豪地说:“肉鸭养殖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周期短,如果管理能跟上去,一年最多可饲养6批,每只肉鸭出去成本可获利2.4元-3.4元,按现有存栏44000只计算,每期每户养殖5500只,除去各项开支和损耗,实际每期的纯收入8.8万元,年养殖6期,纯收入52.8万元,每户每年收入6.6万元”。
这段时间,郝爱忠又有了新的打算,他计划吸纳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并承诺他将会尽自己全力去帮助村民。我们真切地希望这个朴实的山里硬汉能带动全村走出一条更为宽广的富民之路。本报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