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让老区换新颜——记古县县委书记李菲

2012-05-12 09:5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曾几何时,坐拥丰富矿产资源的古县,经济发展标签为:“多、小、散、乱”和“傻、大、粗、黑”,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结构相对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现状却很突出。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李菲肩上。严峻的现实让李菲深切地感受到,要走出资源型山区县发展新路,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古县就必须调、必须转、必须改!一场声势浩大的“煤焦革命”拉开了序幕。
关停土炼焦66处;焦化企业由120座减少到6座;煤矿由90座减少到8大整合主体,煤炭产能却由806万吨/年增至1005万吨/年。一套重磅的转型“组合拳”,使煤焦产业实现了由“小而全”的分散结构到“大而专”的规模结构的转变。
凡事都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在全省转型跨越的澎湃大潮中,古县如何奋力赶超呢?作为“当家人”的李菲,深入基层调研,积极主动地向班子成员学习、向基层干部问计、向普通群众询情,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在作了数万字的学习笔记和调查报告后,李菲的思虑日渐清晰,视野不断开阔,逐步从对煤炭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内陆经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求稳守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探索出了一条促进资源型县城转型发展和山区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品牌化“四轮驱动”,转化为了古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正确的决策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在建的古县利达焦化有限公司20万吨甲醇项目,年销售收入可达到2亿元、实现税金5000万余元,目前一期10万吨甲醇项目即将竣工投产,“十二五”末,每吨焦化的附加值将提高50元;总投资30亿元的鑫秀2×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项目产生的副产品粉煤灰也成为建材行业的原料,体现了“吃干榨净”、“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理念;作为古县特色农业“一业为主”的核桃产业,每年以不低于50万株的数量增长,总规模已经达到810万株,正常年景产量500万公斤,产值近1个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核桃人均株数、面积、产量和收入均为全省第一,农民尝到了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甜头;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100万人次,而且带动相关产业3600余万元,品牌效应独树一帜、势如破竹,造就了“一株牡丹带动一方经济”的奇迹。
古县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今年3月23日,太岳大地上春风拂、绿意浓、生机旺。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古县检查指导工作中,对古县经济发展、民生殷实、文化繁荣的态势予以充分肯定,并寄予了厚望——确保全县“十二五”GDP翻两番。
“有所为,有所不为;重发展,更要好环境”。有着20年环保工作经验的李菲,深知环境保护对于一个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上任伊始,她就开始以特有的前瞻思维和敏锐眼光,思考在古县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县域,如何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她向全县人民做出了庄严承诺:让人民喝上放心水,呼吸到新鲜空气,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中。2007年,古县大力实施了以治理企业污染、城市污染、农村污染,实施“三水合一”引水工程、植树造林工程、环城蓄水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蓝天碧水”六大工程,使全县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投资1900万元实施的“三水合一”引水工程,将县城北部三股深山泉水引至县城,解决了4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备受全县人民好评。2008年,古县打响了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环保攻坚战,一举创建成为临汾市首个、山西省仅有的五个“国家卫生县城”。2009年,又一鼓作气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省级园林城”。目前,古县县城规划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2.12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0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4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8%,人均绿地面积32.6平方米,燃气和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真正成为一座绿色文明、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只有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才不枉为官一任,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李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坚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办好了一大批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实事、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投资1.5亿元实施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实现全县初中学生全部进县城上学的目标;在国家“两免一补”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免费教育覆盖面,2010年实现了职业教育“零收费”,2011年又免除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书费和作业本费,在临汾市率先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在山西省率先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将农村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卸职老干部及因公致残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每年定期发放生活补助;实施“爱心助残”工程,对残疾人危房改造、康复治疗、子女上学给予资助;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扶贫移民工程任务。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建成山西省首个图书馆总分馆系统;数字电视覆盖县城和7个乡镇。全县人民群众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贫有所扶”,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几天的采访时间虽为短暂,李菲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以满腔的热忱、朴素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兑现了对党、对群众的庄严承兑,使革命老区古县旧貌换新颜,迸发出和谐共生的新活力。然而,对于李菲来说,追求永无止境。如今,她又带领着全县人民,向着“确保全县‘十二五’GDP翻两番”的更高目标奋进……
 
记者 王鹏鹏 王伟 李辉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