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半的援疆工作期间,临汾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王毅敏克服了远离亲人、朋友的失落和孤独,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迥异的边陲异地,凭着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忱及对新疆同胞的满腔热爱,通过“传、帮、带、教”的形式,健全规范了受援医院的一系列诊疗技术和操作规范,协助成立了泌尿外科,得到了新疆同胞的信任和好评,被奇台医院任命为科室主任。2012年2月,他被奇台医院评为先进个人;6月,又获得了农六师五家渠市委的嘉奖。
组建科室 建章立制
2010年12月12日,王毅敏前往新疆边陲奇台县兵团驻地医院—— 农六师奇台医院进行医疗援助。
奇台医院是一家二甲医院,王毅敏初去时,该院是大外科设置,虽有几个大夫进修过泌尿专业,但是,没有设置泌尿外科,开展手术需要从乌鲁木齐请专家。
王毅敏边适应工作,边对当地的病员、病种、、病率等情况进行摸底了解。为了使医院科室更加专业化、特色化,他向医院领导班子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该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2011年6月1日,6层楼高的奇台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新的泌尿外科也随之投入运行,医院将整整一层楼设为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成立之初,王毅敏制定了较详尽的规章与制度。首先是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明确各班职责,尤其是副班职责,防止科室出现无大夫留守,杜绝了出现紧急情况无大夫的情况;合理调配分级人员管理与培训;建立 健全三级查房管理、青年医师培养制度;改善工作作风。
其次,他制定了详尽的泌尿外科疾病诊治流程,重点是卫生部已推广的泌尿外科8种疾病诊疗指南,严格按照指南操作,包括术前、术后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针对当地医院发展势头及百姓的卫生需要,王毅敏用三级医院标准来严格要求泌尿外科,在科科室全各种台账,同时积极开展三级医院标准技术项目,为农六师奇台医院以后晋升三级医院奠定了基础。
敬业创新 培养骨干
奇台医院原来的泌尿外科专业小组虽也初具规模,但一些基础理论仍较薄弱。于是,王毅敏通过教学查房、科室小讲座等形式弥补不足之处。同时,他翻阅了医院近三年的出院登记本,并针对这些疾病进行讲解,将一些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做了普及。
护理方面,针对泌尿外科常见手术,尤其是前列腺电切及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后病人的护理要点,进行了综合指导与培训。
通过观察,王毅敏发现当地输尿管结石患者非常多,可是医院设备紧缺,输尿管镜手术技术不成熟,许多患者还要赶到200公里外乌鲁木齐上级医院去诊治,增加了患者的诊疗费用。王毅敏立志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医院原有一台旧的电切镜,因长时间不用,大家都以为不能用了,经过琢磨,王毅敏将故障排除,,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同时,他积极向医院提出建议,,设备不到位的情况下,租用了外院一台输尿管镜为6位患者进行手术,手术从中午开始一直进行到晚上12时。
考虑到最后两位患者因长时间空腹,手术指标不是很好,于是手术安排在了第二天早上8时开始进行。当天不到7时,医护人员们就开始了术前准备,经过紧张而有序的手术,设备在早上10时上班前按时归还(新疆冬天上午上班的时间是10时),6例手术都非常成功。最重要的是,通过这6例输尿管镜手术,让科室的其他医生也熟知了这项新手术的具体操作,在家门口就学会了先进的技术,提高了农六师奇台医院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技术水平。
王毅敏带领本科人员还开展了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腹腔镜下肾切除术、肾囊去顶减压术、经尿道尿道道师术、经尿道尿道狭窄内切开、瘢痕电切除术、尿道膀胱结石碎石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等微创技术,填补了奇台医院及昌吉州东三县(从东到西依次是木垒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的空白。后来,医院新购入进口输尿管镜和气压弹道碎石机,使奇台医院泌尿系结石石创治疗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王毅敏在回晋的前期又顺利开展了经皮肾穿刺气压弹道碎石术。这一技术的开展,代表着奇台医院泌尿外科已达到三甲医院重点科室水平。
虽然王毅敏明确地知道自己在新疆并不会呆很长时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医院的发展建设中,积极建言献策,通过“智力”援疆、“技术”援疆,使奇台医院泌尿外科开展的新项目、新技术逐步增加。
大新疆地域辽阔,居民居居较为分散,许多人看病不太方便。为了让更多患者了解医院的服务范围,方便患者就医,王毅敏放弃节假日、休息天,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奔走于周边农牧团场、深入戈壁深处、牧民的毡房甚至地窝子中,为他们巡医问诊。在为牧民解决疾病痛苦的同时,也宣传了奇台医院,并增进了民族感情。
奇台县虽然只有10多万人,但全县却有23个民族。对每一位少数民族族者,王毅敏都很有耐心,虽然在语言上有诸多障碍,但他总是耐心地在陪同人员的翻译下,对每一位前来诊治的患者,详细询问病情、了解病史、讲解日常注意的饮食习惯,渐渐地,周边许多患者慕名而来。
家住五马场乡的哈萨克族老人胡斯曼,今年已是87岁高龄,3年前被查出患有前前腺增生,由于老人年龄大、腺体大,而且还坚持用微创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去过很多医院都被拒绝了,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王毅敏。在了解情况后,为了满足患者提出的微创手术要求,王毅敏制定了缜密的手术方案。手术中,他凭着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一次性切除了原预计要进行二次手术切除的增生部位。手术结束后,为了观察患者情况,他一晚上守在患者身旁,直到第二天早上度过危险期。
经过王毅敏的细心治疗,老人终于病愈出院了,临走时,老人眼圈泛红,紧紧握住他的手,用生硬的汉语不停地说:“山西来的专家,谢谢!”一次,一位前列腺电切术后的患者因并发症而下腹憋胀,情绪十分烦燥,值班医生一时处理不了,在深夜时分紧急请教王毅敏。他立即赶到医院,用注射器为他抽了两个多小时尿液,解除了痛苦,患者感动地一直说:“亚克西!(谢谢)”北塔山牧场位于中蒙边境,距离奇台200多公里,主要居住者为游牧的哈萨克族同胞,那里虽然空气质量很好,天空特别纯净湛蓝,可是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温差很大,电力主要靠太阳能,发的电仅够晚上照明和看电视。饮用水也不充足,绿色植被很少,只有团部旁边种了几棵树。当地人说,只要能住在那里,就是英雄。
由于当地居民主要是游牧的少数民族同胞,健康意识比较差,加之蔬菜十分贵,用水要精打细算,所以当地居民泌尿系统结石多。针对这种情况,王毅敏曾组织科室成员先后4次前往北塔山牧场义诊,其中3次都是自费。
去年7月份,王毅敏带领科室人员去木垒县雀仁乡义诊时,刚下完小雨,车轮好几次深深陷入沙漠,王毅敏和同事们只好用手挖,挖不出来,他们就用植被和衣服垫轮胎,费尽力气将车轮“救出”。160多公里的路,他们从下午3时走到晚上8时,到了目的地后大家都疲累至极,可第二天仍然忍着浑身的酸痛坚持诊治。
王毅敏经常对年轻的医生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对待每一位病人、每一次手术,都要全力以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患者的希望,不能让他们身体受痛苦的同时,心里再难受。”他正是用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医德,诠释了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当初,主动报名援疆的王毅敏是“先斩后奏”
,在得到批准参加体检后才和家里人说的此事。妻子和母亲起初不太同意:“新疆那么遥远,困难可想而知。况且孩子快升初中了,学习很紧张,你走了就不能辅导孩子了,而且双方父母也无法照顾。”但王毅敏义无反顾:“援疆是国家大计,边疆的稳定、少数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支援。”
到疆后,一日三餐是一个绕不过的坎。奇台大多是清真餐,特点是牛羊肉为主,与王毅敏的生活习惯不符。当时,奇台医院只有他一个援疆干部,于是,在家时从来没有下过厨的王毅敏决定自己做饭:“一般都是炒白菜或西红柿炒鸡蛋煮挂面,放点盐、醋即可,生活很简单。”为了语言沟通时减少障碍,进一步拉进医患关系,王毅敏曾经买过一本大字典,计划学习维吾尔族语言,但是,终因语法复杂、时间紧张而放弃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与同事们相处。在新疆工作期间,王毅敏时时处处感受着新疆人民及同事的热情与好客,在学习与工作中认真处好同事及患者之间关系,同时介绍自己美丽的故乡,展现三晋大地的底蕴与风采,争做两地友谊的桥梁与使者,促进临汾市人民医院与奇台医院的友谊与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感情。
如今王毅敏已经回到家中,可是,几乎每天他都会和新疆曾经的同事们通电话,或者是询问病员的情况、或是和同事们探讨工作。虽然相隔几千里,但是他们的心似乎并没有分开。
遥望天山,心系疆民,,一半的援疆生活,几百个朝夕相伴的情意,给王毅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提到奇台医院,他就很自然地说“我院”。辽阔的大新疆,牵绊着王毅敏的思绪,动人的民族情已经融入他的血液,这份情怀相伴永远。
“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去的。”王毅敏说。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