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舞美情

2012-08-09 08:4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舞美在戏剧中呈现给观众的恰恰是所有演出的“第一眼”,而且还必须贯穿演出的全部。在整个舞台表演过程中,舞台美术“可以载舟,也能覆舟”,实在是重要至极。——曹禺
在临汾的戏剧舞美设计队伍中,张优强是一个低调而多产的艺术家。
50年来,在舞台艺术这片天地里,他默默地耕耘,执著地追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先后担任60多部戏剧、电视剧的美术设计和美工,他设计的眉户剧《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和蒲剧《土炕上的女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中最后一场中可以分合的山体与《土炕上的女人》中紧密结合剧情和表演的能旋转的那盘又宽又大的土炕,二者巧妙的设计与运用,在舞台上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格局,以其形象而独特的视觉效果,深刻揭示了剧目的主题,促进了观众对主题的理解。无疑,这是他舞美设计中最高明的手笔,为临汾戏剧争得了很高的荣誉。为此,他被临汾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二等功和一等功各一次,促使他登上了临汾戏剧舞美的功臣榜,成为临汾戏剧尤其是现代戏剧舞美设计的领军人物。
敲开门的“茶馆”
张优强的从艺生涯中有着一段有趣的舞美艺术佳话,那就是他创作设计的剧目中有三个剧目的主演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一,眉户剧《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1988年获全国戏曲现代戏第七届年会舞美设计奖第一名,主演许爱英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二,蒲剧《土炕上的女人》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舞美设计奖,主演任跟心获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其三,上党梆子《陈圆圆》2001年获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舞美设计一等奖,主演陈素琴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这三个“梅花奖”中,奇特的是张优强与主演任跟心、许爱英都是襄汾老乡,更为奇特的是任跟心、许爱英还是襄汾古城一个村的。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是一种“巧合”。
更为“巧合”的是,张优强跨入舞美艺术之门,也是在一个偶然得不能再偶然的“巧合”里。1943年,张优强出生在襄汾县邓庄镇席村一个兼营手工业(纸坊)的耕读之家的四合院里。那年农历六月,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家门口那棵被誉为“神树”的百年古槐枝繁叶茂。他的祖母掐着指头高兴地说:属羊的男孩子生在此时,正是草长得最好的时候,命好。果然,后来的一切真的应验了祖母的话。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但学业有成,家庭幸福,而且在舞美设计这个领域开辟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1960年6月,初中毕业的张优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中专科,1962年,艺术学院与山西大学合并为山西大学艺术系,张优强毕业创作的套色木刻作品《夏收时节》获得好评。同年9月,由省教育厅分配安排,张优强回到襄汾县邓庄中学任教。从教的9年当中,由于他有着不同凡响的绘画功底,襄汾县多次抽调他搞展览、写标语、画壁画、绘画像,参与宣传工作。他也多次应邀为相关单位、学校的宣传队绘制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剧目的舞台布景,成为乡土当中不可多得的美术人才。
1971年,临汾地区眉户剧团进驻襄汾县下西梁学校辅导该校宣传工作,下西梁学校的节目单里有一折《沙家浜》中的“智斗”,当时扮演阿庆嫂、刁德一和胡传魁的演员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这折“智斗”吸引了全场人的眼球,确切地说,吸引全场人眼球的除了孩子们的表演外,还有阿庆嫂的“茶馆”,布景画得太逼真了,当演出结束时,观众竟纷纷跑向前台用手触摸“茶馆”屋檐和那扇支起来的小窗棂。然后个个不无惊奇地说:“原来都是画的!”就在观众的喝彩声中,地区眉户剧团的领导和导演认识了张优强。不久,襄汾县委宣传部部长邢文斌出面与张优强谈话,大体内容是,地委宣传部提名,调张优强入临汾地区眉户剧团担任舞美设计。这一年张优强28岁,即将进入而立之年,正是一个男人大展宏图的时期。
搬上台的“老井”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讲“有了戏剧就有舞台美术,没有舞台美术就没有戏剧,舞台美术工作者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所以,剧团舞美工作者,都叫美工,既搞设计,又搞布景的绘制。大景片绘制常常要在露天进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集于一身,工作非常辛苦。张优强默默地在戏剧艺术舞台上甘当绿叶、奉献自己。
眉户剧《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是根据郑义小说《老井》改编为戏曲形式的探索性剧目。当时,电影《老井》已经在国内外颇有影响,搬上戏曲舞台,将会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能否成功。这恐怕是所有参加该剧的创作人员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从编导、演员、舞美等舞台体现的各个环节都要下大功夫。他在舞美设计前和设计中,都积极主动地与剧作者、导演以及主要演员等进行创作构思上的沟通和交流。每每接戏后,由于多日的昼思夜想、寝食难安,着急“上火”,他鼻子尖上总会暴起一个火疙瘩。天长日久,地区眉户剧团的演员们都摸着了规律,每逢团里新排大戏时,演员们总会打趣地说:张老师的鼻子上又该起火疙瘩了……
在新的形势下,舞美设计更需要和戏剧主题、人物动作紧密结合才会富有生命力,同时,还需要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对整个演出的气氛、节奏以及演出形式加以总体考虑,才能更好地进行总体设计,《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以贫穷、落后、自我封闭的山区为背景,反映了孙旺泉、赵巧英、段喜凤三位当代青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爱情悲剧。张优强对该剧的设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整个舞台在黑色丝绒底幕衬托下,以装饰的白线勾画出太行山的简练的外形,在山前又设置了一个巨型的“井”字外形的塑料装饰条幕,为固定的立体的贯穿全剧的形象。前景采用了五块形状各异的带有浓厚装饰色彩的山块,变换位置,组合舞台空间,既灵活又美观,创造了艺术美的特殊词汇。特别是在表现巧英离山的这段戏上,他在前台装置了两片带有框架、装有活轮的装饰性山景。当巧英和旺泉他们俩由于观念和理想的不同,在人生价值的认识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时,一种内驱力将山体慢慢分离。两位主人公各自站在山头上,表露出不可抑制的遗憾、内疚的心情。这一处理象征了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自然分野和他们之间分道扬镳,沦为爱情悲剧的必然结果。把全剧的主旋律——深沉、悲愤、苦酸、奋进,交织成一曲愚昧、落后的乐章。舞美设计运用这一新奇手法,自然而然地把观众的三度创造融入了艺术创作之中。此剧的布景样式经过提炼、升华,对揭示剧本深刻的内涵,参与戏剧行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意”目的。从而为该剧获得多项大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优强,硬硬把这口“老井”搬上了戏曲现代戏的舞台。
转起来的“土炕”
戏曲艺术是以表演为主体的综合舞台艺术,戏曲舞台演出的完整性、可看性,来自于戏曲创作中编导、舞美等各个主创部门都从属于表演主体的整体创作意识。
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是根据著名作家贾平凹短篇小说《土炕》改编的现代戏剧。剧作者以独特的剧本结构(无场次,一景到底)、朴实的戏曲语言,讲述的是革命老区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杨三妞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经历,塑造了一个真善美的典型。故事充满了浓郁的黄土气息,情节感人,主题新颖,剧情凝重,寓意深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舞台美术设计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设计者首先想到的是观众的审美感受。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的舞美创作,根据剧本结构特点和需要,以及导演对动作处理的要求,舞台右侧设计了一盘可以转动的具象的土窑造型:一面是窑内土炕,一面是窑外窗口。土窑两侧分别是固定不动的土墙和篱笆。这一主体形象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根据剧情的发展,时空的变换,伴随着演员的表演,在音乐节奏中可自如地旋转,有机地介入了剧情表演,既是换景又是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整个演出的连贯性和流畅感。同时,将舞台上不便于明场表演的情节,通过土窑的旋转,时空的转换,借鉴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再现夜晚人物活动场景更为绝妙。舞台左侧的石碾,作为全剧的又一个主要支点。中景设有土石台阶,可通向舞台的前后左右。上空设有树木枝叶,可视情景的需要增加或减少,并通过灯光变换色彩交代季节变化和时间的过渡,底景画幕是具象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通过灯光的渲染,创造每段戏所需要的情调和氛围。这一巧妙的“假定性”的运用,是舞美与表演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可看性”,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2001年11月,在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那盘能旋转的土窑里的“土炕”,紧密结合剧情和表演,转出了戏,转出了情,转出了历史的沧桑,转出了人生的命运。同时,也转出了表演精湛、细腻的主演任跟心的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
而张优强,依然默默地站在耀眼的明星光环之外,不为人知而乐在其中。(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