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因处于举世无双黄河壶口东岸而闻名遐迩;吉县,因种植着30万亩优质苹果而被誉为“苹果之乡”。
在吉县东城乡,有一位默默奉献30年的公务员,为该乡苹果产业的发展,致富一方百姓出过大力,做过突出贡献,他就是被东城乡群众亲切称为“苹果乡长”、“百姓贴心人”,曾在山西省第三届模范公务员表彰大会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模范公务员”称号,并荣获一等功的东城乡政府副乡长葛根朝。
葛根朝是土生土长的东城人,他的家就在东城乡社堤村,1983年通过招聘考试被录用为公务员,从此走上乡镇工作岗位,历经过乡政府统计员、组宣委员,1995年担任分管农业副乡长,从此,这位农民出身的乡镇干部,与农民、与果业,结下不解之缘,心贴农民,服务农民,一路走来,无怨无悔,先后受到过县级表彰20余次、市级表彰8次、省级表彰6次。
“三农问题”历来是工作中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东城乡也不例外,将分管农业这副重担压在葛根朝的肩上,农民出身的葛根朝,最能体味到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他深深地知道,乡里的父老乡亲们最盼望的是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过上好日子就要有好产业,老百姓要有来钱的路。乡政府响应县政府号召,经过考察、调研,做出种植“苹果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决策,落实的责任落在葛根朝的肩上。2000年东城乡大面积推广苹果栽植,老百姓思想观念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不愿意栽,葛根朝与村干部一道,逐村逐户做群众的工作,苦口婆心地讲种植苹果的好处。在他的努力下,这一年全乡栽种苹果4000亩,之后逐年扩充,使东城乡家家户户都栽下苹果。近年来,靠苹果致富的东城乡农民感激地说,多亏了葛乡长,让我们栽下了“摇钱树”。
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葛根朝认识到,要想服务好群众,自己必须掌握果园管理技术。于是,他一边自学,一边参加市、县、乡组织的培训班,拜国内著名果树专家汪景彦、牛自勉为师,跟植保专家马恩正学习,还在自己的8亩果园实践。经过多年的学习钻研,葛根朝掌握了苹果管理技术,成为全县出名的果树管理“土专家”。靠着过硬的技术,他先后主导在全乡推广了高接换头、果实套袋、果园铺膜覆草,安装防虫板、杀虫灯先进管理技术,同时在全乡开展技术培训,使东城乡果农人人成为果园管理的行家,苹果品质产量连年提高,产值由2008年的400万元跃升为2013年的7600万元,人均2.3亩果园,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苹果乡镇。
最让葛根朝自豪和有成就感的是“猪——果”这项果园生态管理模式的推广。2006年他首先在自家果园建立起猪圈和沼气池,猪粪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气点灯做饭,沼液、沼渣作为果园的有机肥料,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让每亩果园增收800元—1200元,在葛根朝的努力下,2008年首先在社堤村建起50座“猪-沼-果”果园,到2013年底全乡建起1100座“猪-沼-果”果园,仅此一项技术的推广,不仅全乡果农节支增收100多万元,而且果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价格由每公斤3元上升至5.8元,苹果个大色艳,口感甜脆,在市场上特别抢手,销路特别好。
在分管农业的日子里,葛根朝先后与果农们一道,生产过市场上稀缺的“SOD功能苹果”,生产过具有观赏和食用双重价值的“艺术苹果”,都取得了成功。2013年,吉县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发展有机苹果的战略决策,提出在每个乡镇建立有机苹果生产基地的思路,东城乡身为全县“苹果大乡”,发展有机苹果也走在前沿。以“实干敢干、点子多、群众信服”而著称的葛根朝再次担当重任,他一头扎在村里,确立果园建基地,与朝晖苹果专业合作社联手,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为果农提供物资,解决果农缺乏和渴求的有机苹果生产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葛根朝辛勤工作取得成效,东城乡建起有机苹果生产基地2600余亩,通过转换期有机认证2164亩,为生产有机苹果、打开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2013年秋冬,葛根朝又接到在果园推广“减密间伐”的任务,他带领技术人员,走遍全乡所有果园,确定了需要间伐的果园、果树,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干、实干,全乡减密间伐达到500亩,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如今的东城乡,苹果面积1.9万亩,产值76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7500元,苹果已成支柱产业、致富产业,乡里的垣面、坡地,到处栽种的是苹果树,硕果累累,丰收在望。2014年县政府将打造苹果生态观光示范园这一重点项目,选在东城乡垣上,以勤恳、敬业、实干、清廉而出名的葛根朝,再次踏上征程,为项目的落实、观光示范园早日建成拼搏着、奔波着……
通讯员 陈健翔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