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村的“小康梦”

2014-06-06 07:29: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魏振武不简单,上台就把实事干。一桩桩,一件件,咱们大家看得见。西坡深钻井两眼,万亩坡地变水田。炭道沟筑防洪坝,再大的洪水咱不怕。打路修渠建学校,款项不足自己掏。培育千亩核桃园,造福村民千万年……”村民代表崔守信的这段顺口溜,让参加襄汾县汾城镇三公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的党员、村民代表们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而顺口溜中提到的主人公,就是该村村委会主任魏振武。

拦洪修坝“大禹”治水

三公村地处姑射山脚,西与乡宁接壤,是个有3200多口人的大村子。据史料记载古晋国“赵氏孤儿”案中,三义士程婴、公孙杵臼、韩厥正是在此地商议“救孤”一事,三公村也因此而得名。三公村有句老话“尉村是漏水的篮,三公是接水的盘。”意思就是说每年到了汛期,不管大雨小雨周边地势较高村子的雨水都会涌入地势最低的三公村。魏振武上任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防洪坝和退水渠,彻底解决三公村经常被水淹的历史难题。

“我也知道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但既然想下了目标,就一定要干,多少钱我先垫!”两委会上魏振武撂下这句话没几天,他就找来工程队,调来挖掘机,天天早上6点到工地,在村北门外修筑起一条63米长、7.5米高的主坝和一条54米长、3.5米高的延伸坝,深修退洪渠2600多米,整个工程下来魏振武垫进去了29万,彻底解决了三公村的防洪泄洪问题。

洪水的问题解决了,可人畜饮水、旱地浇苗、严重缺水也是三公村村民的头号难事,上世纪70年代该村曾打过8眼井,可是近年来,由于水位下降,该村浅井相继报废,一些村民不得不到周边村拉水吃,有的甚至得常年买水,解决吃水问题成了村民多年的期盼。为了选择井位,保证打井成功,魏振武跑上跑下,找水利局批手续,请专家勘察水源,经多方论证,最终将井位定在村西三里远的西坡上。开钻前,不少村民带着供品烧香磕头,祈求出水,魏振武悬着的心也忐忑不安。2012年7月10日,一股甘甜的清水从700米的深井中抽了出来,前来参观的村民欢呼雀跃,有的拿水杯接水喝,有的用双手捧水尝,还有的用水桶抢着接,要把这第一桶水挑回家,尝尝烧开的水甜不甜,看看熬出来的米汤稠不稠。

第一眼深井钻成后不久,第二眼又开了钻。魏振武满怀信心地说:“今冬明春上一套提水设备,引水上坡,铺设防渗管道,让千年旱坡地也喝喝咱的深井水。”9月24日,第二眼井成功上水……

现在的三公村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水甜了,缸净了,‘太阳能’都上房了。”村民们喜笑颜开,都夸魏振武是三公村治水的“大禹”,可是村民们不知道,整个饮水工程新打700米深井两眼,新上变压器3台、水泵3台,铺设管道25000余米,总投资140多万元,5名两委主干垫资75万元,其中魏振武一个人就垫了53万。

退耕还林 增收致富

三公村村西山脚下有三千多亩旱坡梯田,大块三五亩,小块三五分,多年来广种薄收,更有“种一斗,打八升”之说。如何利用好这片快要撂荒的梯田,充分发挥土地功能,提高村民收入,魏振武真的是磨破了嘴、跑细了腿、用尽了脑子。最终,在镇政府和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魏振武为三公村争取到了省林业厅的退耕还林项目。他对村民说:“3000多亩西坡田,今后就是咱们村的大果园,5年后核桃至少亩产四五百斤,一亩怎么还不卖它七八千。”

为了赶在核桃苗栽植的最佳季节到来前,把土地和田间道路修整好,在上级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2013年正月十六刚过,魏振武就和村党支部书记王会琴一起带领着全村的党员干部拉开了建设一期3000亩核桃种植基地的战役。除了不得不用大型机械的工程,其他土方硬是靠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肩挑手刨,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重新平整了3000多亩林地,修出了一条7米宽、3000米长的环形路。整个工程下来,魏振武又垫进去32万。4月25日,省、市、县林业部门一行人来到三公村实地调研时,18.5万余株核桃苗高标准、高质量地栽植在了核桃基地上,成活率达到了97%。2013年10月,魏振武争取到了省水利厅的涌泉灌溉工程,引水上山,为每一株核桃树下都埋设了涌泉管,解决了核桃树的“饮”水难题,降低了浇树成本,消除了村民们对发展干果经济林的顾虑。目前,三公村的核桃种植规模已超过4500亩,成活24万株,成了全县农业发展的典型。

为民务实 共建小康

魏振武就是这样一个人,朴实憨厚,不善言谈,却急公好义,一诺千金。你要让他讲讲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他可能说不出个什么所以然,但你要让他谈谈他对三公村的发展规划,他却能说得头头是道,上任至今不到3年的时间内,村两委主干筹资55万元,扩建村小学,建起了教师宿舍、办公用房、餐厅、门楼、厕所,硬化校园面积2500平方米;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修建1300平方米的高标准文体广场,购置健身器材和音响设备供村民娱乐休闲;为了方便村民出行,他拓宽街道120米、重新硬化街巷11651平方米,并在主要街道新安装路灯75个;为了让村民有个整洁卫生的宜居环境,他新建了4个总面积达到3000余平方米的大型垃圾中转站,并成立清洁队,制定卫生公约,彻底改变了三公村以往“脏、乱、差”的面貌;为了让村民安全用电,他全面改造村内老化电网,更换严重损坏的低压线路1.1万米,更换电表箱326个、智能电表751块,既保证了供电的安全,又降低了线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了便于农机耕作,提高农业生产率,他拓宽机耕路4000余米……

“凭我一个人,就是把家底全贴上,也解决不了问题。要想全村致富,还是得发展集体经济,搞合作化经营……”2013年6月1日,三公村连续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最后通过决议,决定成立三公村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股份制,村民自愿入股,由支部、村委统一领导,规划筹建。“场地我早就想好了,就用村西循环路旁集体化时的青苹果园,那地势高,又向阳,交通便利,离村子又远,不污染人……”魏振武说,“要搞就搞大的,7000只以上的,有规模才能有效益,到时候预计年出栏肉羊起码3000只,纯利润120多万,就这一项人均增收近500元,绝对是村民致富的好门路。”

2013年11月8日,三公村羴鑫养殖专业合作社举行庆典,庆祝一期工程完工合作社挂牌运营。为了这一天,魏振武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投进去200万项目启动资金不说,注册、审批、建场、监工、选品种,聘兽医哪一样能少了他。庆典中村民卢武德表演了自编的快板,其中有几句是这样说的:“振武给咱把场建,创造致富好条件。华西村是咱好榜样,两委带头咱就上。小康路上把骏马骑,树它全县一面旗!”

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人群里1米8几的魏振武最显眼,笑得最开心,村民也欢呼雀跃,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共同致富的希望,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属于三公村的“小康梦”。

通讯员 王子见 荆波锋

     

责任编辑:杨洋

上一篇: 甘当百姓贴心人

 

下一篇: 扎根农村 绽放青春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