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隰县下李乡,群山耸立,植被茂盛,天蓝地绿水美,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象。6月15日,盛夏时节,记者和广大林业工作者一道深入吕梁山下李林场。当夏日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茂密树林垂直照射时,已显得温和适度。突然,一群小猪从森林深处追逐而出,上蹿下跳,自由自在。见此情形,一旁的下李林场副场长田建平高兴地介绍道:“这就是咱养的猪,全部放养,吃的是林中树籽和野果,喝的是山中甘泉,呼吸的是自然氧吧,一切纯天然,一切绿色无污染。”
眼前的群猪,身型瘦长,四肢纤细,时而飞奔,时而蹦跳,灵巧的像深山中的一群猴子,这就是“森林猪”。回首养猪的创业路,田建平回忆道:“一路艰辛,无奈之举。那是2003年刚开春,由于地处深山老林,周围的乡亲们日子过得很艰苦。守着林子,却增收无路,血浓于水,本乡本土,我痛心疾首。因此,我立志要趟出符合实际的农村致富路。”田建平一边思考,一边评估,看着青山绿水、满眼皆春,他决定养殖“森林猪”。说干就干,他从多年的积蓄中拿出3万多元购买了20头大母猪,全部赶进大森林,让家养母猪和野生公猪交配,产生新一代的猪种——森林猪,从而改良生物品种。
想法很简单,但结果无从知晓。尽管怀揣梦想,然而田建平打心眼儿里也没抱多大希望,只是一个劲儿地埋头苦干。为此,他准备了口哨,买来了玉米,全身心投入到养猪事业当中。哨子一吹,玉米一洒,特有的吆喝声,久而久之,群猪形成了条件反射,把他当成了最大的“家长”。一段时间过后,20头母猪先后产崽,有的一窝达10余头。对此,田建平更加不敢麻痹大意,把家搬进了猪舍。一边干一边学,从小猪料理到疾病防控,从营养均衡到喂养方法,他专门请了兽医,不懂就问,一面实践一面完善,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小猪崽的成活率达90%以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一步,田建平成功了。那一年,光卖小猪崽,田建平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净赚两万多元。看到了实惠,田建平再接再厉,第二年又扩大养殖规模,规范化饲养,再次捷报频传。自此,田建平心里更有谱了,对致富增收更有信心了。他决心把养殖技术免费传授给周围乡邻,让乡亲们的腰包尽早鼓起来。在他的影响下,周边“森林猪”的饲养户达到60余户,不仅给城市餐桌提供了绿色健康的新鲜肉食,而且有效解决了农村近400人的就业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广大村民收入。
经过多年的实践,田建平总结道:“目前,林区的“森林猪”养殖已近于原始放牧,不仅活动量大,体形健壮,瘦肉率高,而且所产肉质紧凑,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极高。同时,利用林下资源,人工投资不是很高,山桃、山杏、辽东栎等果实和地下害虫都是“森林猪”的美餐。总之,综合比较而言,其品质及效益优于其它饲养方式,是农民致富增收的又一条新路子。”按50头产崽母猪计算,每头一年产两窝,一窝平均成活5头,保守地算,每头猪按利润300元计,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
对于今后打算,田建平已然成竹在胸。他说:“将继续扩大规模,充分利用当地林业资源和人力资源,把有条件的乡亲们组织起来,走规模化经营道路。统一饲养标准,统一收购标准,统一销售标准,“抱团”闯市场。同时,深挖产业链条,创造条件招商,重点开展产品深加工。总之,要靠林增收,把眼前的林子建成增收林、幸福林,使“森林猪”成为乡亲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增收主渠道,让林场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报记者 鲁剑 实习生 董枭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