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隰县,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为林木葱茏、果实累累的生态沟和风景区,全县基本形成了塬面果树规模连片发展、坡沟带网片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林体系,建起了10万亩苹果、10万亩梨、5万亩干果基地,以优质红富士苹果和酥梨为主的万亩后堰塬梨果示范园区。家家栽梨果,户户有果园,人均果林3.7亩,年产果品1000多万公斤,产值1000多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超过3000元。在园区的示范带动下,该县林果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干鲜果树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农民高兴地说:“林果产业真是县委、县政府为咱老百姓铺设的一条脱贫致富的“高速路”。
生态立县、梨果富民。该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和“梨果富民”工程,创建特色梨果大县,打造山区生态强县,探索出“塬面梨果园,坡峁乔草灌,沟川粮菜田,牛羊全入圈,配套水路电,林地都确权”的生态经济型林业综合治理模式,解决了群众致富、生态安全、林牧矛盾和工程质量效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群众造林积极性、群众吃饭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高度统一。该县连续16年受到省市表彰,先后被 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造林绿化百佳县、中国金梨之乡、中国酥梨之乡。
县领导包联、乡镇带头建。该县不断创新机制体制,以改革促进发展。从今年开始,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包联1个示范园,果业中心在每个乡镇各建立2个示范园,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每人建立1个示范园,每个示范园面积不能少于10亩,全部统一挂牌,明确包联责任。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对承包“四荒”兴办的果园和林场明确权属、归户经营,可以继承、转让和租赁。按照“均山到户”为主体、“联户承包”为补充的模式,基本完成了集体林地的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有人管、树有人栽、林有人护,保证了开发治理者的合法权益,调动了造林治山的积极性。
一步到位、一次成型。该县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塬坡峁沟川、山水田林路总体规划和科学设计,规划上一步到位;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综合治理,治理上一次成型;塬峁大平大整,缓坡机修梯田,陡坡小坑小穴,径流草灌拦防,沟道打坝淤地,沿川平田建园,一次建设达标;林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塬面栽植水果经济林,缓坡梁峁栽植干果经济林,陡坡栽植生态防护林,沟川种植粮食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产业上一体开发;整修田间道路,建设水利工程,配套电力设施,建设高产高效产业园区,设施上一并配套。
科研院校支撑、科技引领发展。为全面提高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该县建立以县、乡镇林业科技服务站(所)、果树服务中心、干果服务中心等服务组织,健全遍布全县每个村的林业专家科技服务体系,对林果业发展实行产、储、销一体化服务。并长期与北京林大、山西农大、山西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联合,聘请专家教授培训各级技术人员,及时引进科技成果。加大林业技术推广运用,普及高接换优、修剪拉枝、梨果套袋、果树改形、爆破松土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
龙头拉动产业、拓宽就业空间。该县建起万吨规模的果品恒温储藏库,依托规模化梨果生产基地兴办了果品加工企业天天饮料公司。年产量2.5万吨的金梨汁扩建项目于2008年年底投产,临汾西山果品批发交易中心8000吨恒温储藏库投入试运营。林果产业的发展被有力拉动后,又带动了服务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就业空间,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通讯员 梁云云 张瑞强 王红)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