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乡村新画卷

2012-08-03 09:28:00 来源:

7月22日,笔者慕名来到满山披绿的西山脚下,采访了尧都区金殿镇峪里村这个在农业调产和新农村建设中崭露头角的典型。眼前的一幕幕场景,着实让我感受到了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尧都区农村发生的一系列喜人变化。
峪里村全村有600余户3600余人,耕地不足3000亩,其中半数以上耕地为山坡干旱梯田。近些年,峪里村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关停了村里的污染企业,老百姓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成为困扰峪里村发展的几大难题,2009年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记云、村委会主任王有年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们下决心要彻底改变峪里村的这种贫穷落后面貌。党支部、村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村里产业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提出要大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实施“万千一工程”,彻底改变村里贫穷落后面貌,把峪里村打造成尧都西南第一村。他们所说的“万”就是发展万只羊基地,“千”就是建设千亩核桃园,“一”就是一心一意搞好新农村建设。
举全力攻克“饮水难”
“过去每天都为吃水发愁,最近点儿的挑水地也有1公里多,因此要吃水,就得到1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有时候甚至还要跑到离家5公里外的龙祠泉拉水喝,我们可是吃够了长途跋涉‘挑水喝’的苦哦!现在好了,只需拧开水龙头,随时都可以用上方便干净的自来水。”正在水龙头前洗衣服的村民王会云说起村里接通自来水的好处,难掩心中的喜悦。
上任伊始,王记云决定带领一班人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然而,让全村人都能吃上安全水、放心水,不是靠一张嘴口头说说就行,这是必须流血流汗、脱皮掉肉的一场实打实干的攻坚战。王记云一班人抢抓国家推进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机遇,积极争取到国家投资三分之二的水管。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启动资金,工程还是无法启动,于是他们就东奔西跑,四处借钱,几乎是跑短了腿、磨破了嘴,终于筹集到了十几万元,开始动工。没有钱请施工队,他们就动员村民家家户户出劳力,开路挖渠。由于村民住房依山而建,地底下多是坚硬的石头,这就给挖渠工程增加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几天过去也挖不了几米,村民们看到如此艰难,有些退缩了,甚至有人在背后说起了闲话。王记云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顶着施工困难、资金缺乏、部分群众不理解等诸多压力,最终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挖通渠道,埋好管道,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不仅解决了峪里村民吃水问题,而且还将自来水供给周边的高家庄、贾坪斗2000多口人。
水泥路实现“户户通”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质朴的语言道出了被实践一再检验过的真理。据村民王海容回忆说:“以前,村子里大街小巷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夜晚一片黑。因为道路难行,缺乏照明设施,晚上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敢出门,生怕看不见脚下的路给摔着了。”为了彻底改变峪里村封闭落后的状况,村两委班子寻思着要给村里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修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有资金才能修路,村里集体经济收入分文没有,要修路同样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村委会发出倡议,动员群众捐款捐物,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带头垫钱修路,其他党员干部也是一马当先,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有钱的东奔西跑,四处托关系、找门路,想方设法筹措资金,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筹措资金300多万元,于2011年开始动工修路。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峪里村总投资400余万元,硬化大街小巷5万平方米,硬化的路面直接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另外,他们还投资6万余元,在全长3600米的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80多盏,使峪里村真正实现了硬化、亮化和美化。
合作社引领百姓富
王记云一班人上任后,组织村干部对全村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发现村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经济收入的减少,村集体经济的困乏,严重制约着峪里村的发展。为了使峪里村尽快摆脱贫困局面,该村两委班子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虽然该村“黑的有煤、黄的有干石、白的有石灰”,但是,他们始终坚守私挖滥采的“红线”不越界,大力实施农业调产的万千工程,积极推进万只羊基地和千亩核桃园基地建设,着力实现“羊满圈、果满山”的目标。
于是,由原山西互感器厂党委书记王中山和村里致富能人王国峰牵头,经过多方考察,依靠政府扶持、众多当地农民参与创办的牧盛种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应运而生了。这个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养殖路子,成为带动当地养羊业发展的龙头。据王国峰介绍:“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统一培育优种公羊,统一选育优种母羊,统一配置健康饲料,统一育肥断奶羔羊,统一羊群防疫治疗,统一保护价销售成品羊。”经过两年的发展,牧盛种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由原来存栏600只发展到现在1500只,年出栏达1万余只,成为晋南地区纯种小尾寒羊基地,道赛特、杜柏、小尾寒羊优质肉羊杂交示范基地,育肥羊销售基地,带动了周边县区数百户农民发展养羊产业,使农民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除此之外,该村还扶持了玉殿种兔养殖合作社和勇记成种植合作社,逐步以点带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峪里村还完善了阵地建设,成立了百人威风锣鼓队,新建了农家书屋。同时,该村正在实施修缮村中心的翠微桥和魁星楼,这是村党支部、村委会今年年初承诺当年要给老百姓办的实事。不仅如此,作为红军东征时,曾经为红军输送过三四十名红军战士的老区村,峪里村还计划抓住这一亮点,大力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村民三产收入。届时,一个文明开放、富裕和谐的峪里村将屹立在西山脚下、龙泉岸畔。(刘凯锦)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