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上的思想
——品读《心语》感言
细细品读《心语》,时时被作者赖保成先生的文字牵引到某种境界里去。是心灵跋涉坦陈心迹的境界;是梳理岁月积淀感悟的境界;是以笔为旗臧否尘世的境界;也是歌咏人生追求真善的境界……
赖保成先生是从生活的泥土里摔打出来的,是从乡村的草根里踩踏出来的,是从千米深处的矿井里开掘出来的。
质朴的泥土会塑造人质朴踏实的个性;
辽阔的土塬会拓展人开阔旷远的心胸;
连接地气的草根会萦绕出浓郁的平民情怀;
深邃的矿井会启迪有心人同样深邃的思索;
千米深处的开掘,在开掘资源和火种的同时,也在开掘思想的宝藏和人生前景!
心语喃喃,雨滴汇聚的溪流
何为思想?朴素且顾名思义的理解,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庄严一些的解释为:客观生活和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又经过思维活动的过滤、筛选、分析、评判、综合、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之后,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认识体系。思想的内容是社会体制的性质和人们生存条件的诸多因素所取决的,而思想的形成则决定一个人思维轨迹的走向,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较为深刻周到和个性化的考量。
赖保成先生的喃喃心语,是内心生发的生活感受,由感受而升华的顿悟和体验。
这些感受和体验是由最初的感性一点一点切入到理性层面的,如同一个人在原野行走,领略了旷野景致,便对遥远的高原与山岳有了涉足的欲望一样,行走着且思索着。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
这些感受和体验是零星的,随时且随意的,只有外在的、客体的生活触碰到他敏感的神经,或者说他敏锐的思维触须伸展到外界的俗世浮华里,使之刺激,使之触动,使之惊讶,使之痛疼,便必然会有彼时彼地的思想雨花,很及时的、很晶莹的洒落,有如浩阔苍天飘落的雨滴,碰撞着、交织着、汇聚着,渐次涌动成一条欢快的溪流,朝着生活的纵深处流淌,并向生活的角落里渗透。
很感动赖保成先生的脚步,那是执着得有些执拗的脚步,踏实得有些拙朴的脚步。从山村土路儿的草窝儿里开拔,到井下作业的一线矿工;从山西矿业学院的学子开启,到他魂牵梦绕的煤矿劳作,从绵延不绝的吕梁大山和苍郁青翠的太岳大山里的行政长官到偌大的平阳府里,举足轻重的一系列重位要职……赖保成把他人生和事业的脚步深深地嵌印在坚实的土地上……
在一处又一处脚窝的烙痕里,我看到有一颗又一颗沉实的思想的种子,伴着汗水和心血深深的播了进去,植了进去,在夏雨秋霜里,在冬雪春风里,长出一株株挺拔的会思索的树,伸展开触须的绿叶儿,结出一枚又一枚思想的果子。
阳光见证了这些果子的青涩和红润;
阳光也赋予了这些果实的饱满和蕴含。
赖保成先生的思索,是外转型的思索。
外转型思维,含有宏观和微观的考量。
宏观涉及到对幸福的诠释,对道德的理解;对万里长城的聚焦;对神舟五号的感怀;对革命与改革这一宏大主题的剖析,对学习与实践这一古老话题的新认识;对市场经济用人观念的新思索,对台湾岛战略意义的新关注……
微观涉及到分析人的两面性,自私和贪婪的双重性;岳飞悲剧的联想,熊虎之斗的启示;从牛的眼泪看人的本性,从鸟儿的玩赏切入到一个企业的走向;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质疑,对脸与面子的透视;对聪明与糊涂的感悟,对可爱与可恶的界定……
这些思索凸现了作者的个性,强化了作者的理性评判道理分析和人性层面的解读,还有他在漫长岁月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渐次形成的审美向度。
激情的催涌、探源的驱使和开阔开放的视野使他一次次把思维的触须拓展到更为辽阔更为旷远的空间,在荆棘遍布杂草丛生的疑团中,开垦出一条曲折的却明晰的理性山道,梳理出思辨的经纬脉络。
赖保成先生的思索亦不乏内转型的元素。
内转型思维在这里指一个人内面的思索,同外转型恰恰相反,他同时会把拷问和反省的目光,直逼自己灵魂的内面。
反思自我与灵魂自省,应该是一个思想者的品质。
赖保成先生可贵地秉承了这一行为特质,尽管这种行为是由起初的混沌走向之后的自觉的。
翻晒灵魂与剖析自我其实一直贯穿在赖保成先生思索的旅途上,不间断地对自己进行审视和反省,才使得自己的思索鲜活新颖真切并且有深度。
赖先生的思索,是束束花絮编织的大片花卉;
是细碎雨滴汇聚的潺涓溪流;
是闪烁的火花燃成的熊熊烈焰;
是一个人行走在路途上的永不停歇的思想。
当然,在这里尚需赘言一句的是,在今后的漫长旅途和人生思索中,更喜看到和品到赖先生边缘化的思索,体制之外的思索,更富批判意识和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的另类思索。
诗咏大地,赤子袒露的情怀
对文学的喜爱和钟情,几乎是伴着赖保成先生对生活对工作对事情对家庭的诸多思索的,叫作并驾齐驱亦无不可。
当他开始对生活感悟和反思的时候,诗歌便随风潜入夜走进他的生活、写作,成为他的精神寄托。
知识化与思考型,关乎着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而文学的终极走向,是真、是善、是美、是外在功能和影响力感染读者受众的同时,常常会成为创作者个人内在的道德律令。
保成先生偶尔也从事古体诗词的写作。
自小到大,除却耳熟能详的记忆和背诵之外,我们不同程度地熟悉了古体诗词的相关常识和要求,便也常常试着写一些类似诗词的文体。尝试者有不同的写作体会和心得经验。既肯定鲁迅先生的“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的结论有一定道理,又在这道理之下滋生一些不甘,任何固有的形式都有可能承载崭新的载体,而从丰富着鲜活着古老的形式。
赖保成先生的诗首先是率性而为之的,在性情主导的同时,他在尽量甩脱恼人的“老干体”的可怕窠臼,让真性情和纯自然统领着诗歌的情绪从而形成自己的诗风。
真正将古体诗写得中规中矩,在那样一种古已限定的模式里,富于新意,抒己之情,挥发思想,寄托情思,承载鲜活,描摹生动,古瓶新酒,老树新芽,其本身就有了创作、创新的意味,做到这一点,已属不易。
赖保成先生的诗作,在尽量追求着对仗的工正和平仄的严谨,他在这些十分苛刻的形式之下,书写着或者浸润着他较为丰富的思考,传达着他十分浓郁的个人情感。
面对生养人类的大地和大地上恢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者投入了全部真诚的情感,袒露出一个赤子的真挚情怀,歌之咏之,恨不能将自己有形的血肉之躯和无形的感恩情绪,全部融汇在大地之中,成为一把泥土一苗小草一棵迎风挺立的树。
在为数不多的诗作里,还能品出作者自省自塑和自我救赎的意象。
这便是诗歌的外在教化和内敛自我的艺术效果了。当秉笔于一首首短小的诗词,一段段灵活的思想随笔,一部部长篇大论的专业论文和工作报告的时候,他首当其冲的便是自我教化和自我反省意识的介入,在写作这类诗歌和这类论文及报告的过程中,必然对他的人格情操起到了反思、反省和重塑的艺术教化的作用。
在阅读《心语》的过程中,我觉得他的系列旅游随笔和旅行散记也是奉献给广袤大地的难得的诗歌,他是用另一种抒发心性的文字样式在表达对大地的热爱对自然的钟情对异地风物民俗的好奇和喜欢的。在这组系列游记里,作者以纯真的心态和寻根的理念,在接纳和咀嚼这些大好河山的同时也理性地探寻它们的文化根须和发展由来,在心向往之的热忱之下,赋予它们更多的文化比对和文化诉求。
这是奉献给大地的另类诗歌和别样歌吟。
我还是愿意把赖保成先生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上的工作报告和调研论文当作他的第一手创作去品读。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公文和总结报告,他的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个专题性的思考,有理论的建构,这形成了他整体思维的一部分。
赖保成先生是一个不懈的思索者,只要行走在生活的路途上,便有活跃的思维和深邃的思考在产生。
张行健(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临汾市作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