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下干部 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三)

2016-04-13 10:03: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南下干部 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霍州籍老干部群像录

立山 国中 志坚

作者瞻仰长江支队纪念园

  10时,我们来到福建老年医院拜见张文良老人。这位96岁的老人,从福州市气象局退休。

  张文良老人是霍州辛置镇新村人,目前,思维尚清楚,但交流时语言有障碍,扶老人坐在床边,我们用写字板和老人进行了交流,我写下“霍州家乡的人”放在她眼前,霎时她脸上有了笑意。

  张老的这种状态让护士和护工大感意外,明白了老人瞬间有如此力量。交流在继续,字板上写下了“您是老革命军人,向您致敬”,老人看后,有了笑意,稍倾便激动地举起右手,艰难地行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同行的霍州市档案局的同志拍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

  尽管不能进行顺畅地交流,但此情此景,我们很是激动,只能将一束鲜花静静地放在老人病床前。

  参观福州长江支队纪念园后,我们从高盖山径直赶到陈昌家中,看望陈老遗孀。

  在南下干部中,陈昌算年龄较大的一位,他出生在霍州市凤栖村,入闽后,1953年任省物资厅副厅长。陈老为革命贡献一生,长子1956年3月20日在四川眉山剿匪中牺牲,时年只有20岁。

  到陈老家时发现他爱人坐在轮椅上,已不能言语,护工给我们介绍,老人前两年能讲话时,睡梦中总是不停地叫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有时不停地喊着“鼓楼、鼓楼”。等老人清醒过来便默默地坐在床头,静静地凝视着老伴的遗像,泪水潸然而下。

  霍州、福建相隔千里,这位出生在霍州麻铺巷的老人,身在福州,晚年仍深深地牵系着老家、故土、亲人。

  在厦门采访牛力达老人结束后,牛老的女婿在送我们去机场的路上深情地对我们说,见到你们后,牛老是半年来最高兴的一种状态。

  故乡情愫,一个永远抹不掉的心结。

  传承红色基因的二代群体

  在福建,人们把长江支队干部俗称山西南下干部。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时过境迁,岁月已把这批人推入暮年。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们已陆续进入退休状态。

  生命总是在延续,正义的基因最具顽强的力量,二代”又渐渐进入人们视线。

  所谓“二代”系指南下干部的子女,二代”子女大都出生于福建,时至今日,其中不少人也已经退休。

  据福建长江支队研究会的同志介绍,目前,省级及各市县长江支队研究会主要成员都是二代子弟。他们有着共同的责任——把父辈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我们有幸拜访了长江支队艺术团。

  这个艺术团成立于2011年,团员平均年龄61岁,是以长江支队后代为主组建的业余艺术团体。艺术团成立以来,共参加演出和比赛近百场次,多次荣获大奖。

  艺术团副团长张燕萍介绍,艺术团有团员190多人,下有合唱团、两个舞蹈队、一个时装老年表演队、管乐队、健身舞蹈队。成员系自愿参加,无费用、无报酬,以自费为主,所编演节目大都是以红色为主调,曾多次去社区、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去年为迎接抗战70周年,他们以长江支队经历为原型,编排了“永远的长江支队”大型史诗情景剧,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在福州观看该剧后,大为赞赏,并鼓励艺术团把该剧搬到山西进行传统教育。2015年,永远的长江之队”专场终于在太原少年宫演出,引起轰动。之后,艺术团又赴长治市、阳城县、长子县演出了4场。

  在山西的每个日夜,乡音、乡情激发了艺术团成员的满腔激情,太行、太岳两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红色根据地,也是父辈们出生入死,并从这里南下入闽的故土。带着父辈的期盼,台上台下,每个团员都是热泪盈眶,万分激动。

  艺术团摄影师王连生,回忆起山西的巡演总是抑制不住高兴:回山西,也是在寻梦啊。”

  入闽采访,我们接触了二代霍州籍的几位同乡,从吃住行到采访等诸多方面,他们给我们提供了极大方便。薛计珍之子薛红、儿媳郭如莲,戈锐之女戈建玲,陈昌之子陈心,张文良之子王连生,成波平之女成燕、成霞,段英力之子段霖,牛力达的女儿、女婿等人,自始至终全程陪同。

  他们中有几位也已退休,目前,有的在研究会工作,有的参加了艺术团。王建生在艺术团既当演员又兼摄影,工作不遗余力。成波平的二女儿成燕虽仍在工作岗位,但她把业余时间用在起草“福州市长江支队纪念园”建设方案,很忙很累,但一想到为了继承父辈遗志,再忙再累也心甘情愿。”她自豪地说。

  “二代”这种状态,令我们倍感欣慰,他们传递着正能量,他们传承着父辈的英雄精神。

  历史永远铭记

  7天的采访全部结束了。

  从福州到泉州、厦门,我们走访了南下霍州籍干部曾经工作的地方,拜见了尚健在的几位老人。

  根据段英力、牛力达、刘明凤3位当事人及“二代”回忆,霍州南下干部目前的基本情况是:刘明凤,女,霍州市峪里村人,原三明市计生委副主任。

  段英力,男,霍州市下乐坪村人,原三明市教育局局长。

  张文良,女,霍州市新村人,原福建省气象局处长。

  武向英,男,霍州市南东村人,原闽侯地区银行行长。

  韩训敬,男,霍州市东湾村人,退休后回霍定居,已故。

  薛计珍,男,霍州市大张村人,原福建省委办公厅处长,已故。

  陈昌,男,霍州市凤栖村人,原福建林业厅党组书记,已故。

  成波平,男,霍州市南庄村人,原福州市政协秘书长。

  李银喜,男,霍州市主乐村人,原霍州市公交部副部长,已故。

  戈锐,男,霍州市北益昌村人,原福建商业厅顾问,已故。

  任峰,男,霍州市东关村人,霍州矿务局企业处副处长,已故。

  姜正平、高润生、荀元喜、梁三兰、李芝珍、任峰、王保兰、朱华、王新、薛麦汝、段勤等同志的相关资料尚在寻找整理中。

  霍州籍南下干部,把一生献给八闽大地。福建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他们崇高的评价。

  1996年,研究长江支队历史的回忆录出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题词“长江支队为福建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题词“功在八闽”;时任省委书记陈明义题词“革命建设勇创大业,改革开放再立新功”。

  为纪念长江支队为中国革命及福建解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贡献,2014年,长江支队研究会筹资,在福州高盖山森林公园,修建了纪念园。

  依山而建的纪念碑碑首雕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纪念碑上铭刻着四千南下干部的名单。

  历史记着你们,福建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在福建各地,谈及对南下干部的评价,谈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他们人人都是“焦裕禄”。

  “福建的建设发展有他们的巨大功劳”,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潞生,原宁德地委书记、曾任长江支队研究会首任会长吕居永,在2014年的一次大会上讲到,长江支队4000多人,六十五年来没有发现一人有经济问题。

  四千人,六十五年,没有一个人(有经济问题),这是一组用品德、信仰、情操支撑着的数字。

  长江支队,这个特殊的群体入闽后,有34位同志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有46人担任过省部级领导,406人担任过地级领导,1319人享受厅级待遇,1315人担任过县处级领导。他们革命几十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勤政为民。其品之高、情之切、守之洁,是何等的令人崇敬、令人信服。

  他们做到了,真正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历史永远铭记,1949年太行太岳4000健儿响应党的号召,告别家乡和亲人,顶着硝烟弥漫的战火,毅然踏上南下征途,历时半年多、行程两千多公里,跨越黄河长江,在武夷山下胜利会师。

  人民永远铭记,南下干部把一生奉献给八闽大地,模范践行了共产党人、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品德,他们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一生,功同日月,光耀千秋。(完)

  延伸阅读

  南下干部 让人尊重的群体

人民英雄纪念碑

  “南下干部”纵队是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特殊而耀眼的革命群体。

  早在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总决战的前夕,为迎接全国胜利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分析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政治形势,制定了一系列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与战略决策,并讨论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由此,党中央要求各部门迅速组织训练好三四万干部随军前进,以便有序稳健地接管新解放区。

  为贯彻党中央的决议,支援大西南新解放区建设,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紧急动员,组织、集训地方党政干部,组建“南下干部”纵队。于是,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声中,各支“南下干部”纵队随各路野战军向南进军,数以万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员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别妻离子、远离家乡,远赴长江以南的新解放区,投入到“新”的战场,接收并管理、建设一些刚刚解放的南方大中城市,巩固新生政权,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

  据《党史文苑》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