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史诗般的《巨流河》

牧 轩

2018-07-11 17:01: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形容不出来我有多喜欢《巨流河》这本书,多喜欢作者齐邦媛。看她的黑白照片都有一股洗尽铅华的气韵。她呕心沥血完成的《巨流河》藏着多少岁月故事啊!“怅惘千秋一洒泪”,杜甫的泪化作了齐邦媛的泪。她艰难地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该书的名字源于此。《巨流河》从东北的辽河写起,以台湾的哑口海结束。这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描写的是家族从东北到台湾的变迁,反映的是两代中国人的苦难。在书中她一页一页回顾她的似水年华:那挺拔而有大志的父亲,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深邃无尽的哑口海,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阔远的眼界、人生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她笔下细腻地展现出来了。

  她在书中说,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中国人自二十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八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半个世纪以来,我曾在世界各地的战争纪念馆低回流连,寻求他们以身殉国的意义。

  这是一本惆怅的书。齐邦媛在双亲俱逝后,在层层的失落感中挣扎奋斗,始终游不出父亲的泪海,她的血液继承了父亲的漂泊之泪。书写前,她曾跟着父母的灵魂作了一趟返乡之旅,独自坐在大连海岸,望向扎根的岛屿,回到台湾,沿着故乡的追忆迤逦而下,一笔一画写下这一生的故事。印证今生,为“巨流河”的两代人做个见证。

  杜甫、辛弃疾的诗歌带给齐邦媛深刻的感怀。她怀抱着文学眼界,再加上敏感的心灵,使她的娓娓叙述富有感染力。她心中有泪,所以全书关于生命、死亡、思念、爱的命题和亲情交织在一起,令人荡气回肠。尤其是战争中的混乱与死亡和浮沉其中的人和事,令人感慨万千。这样的书对我是深深地滋养,那字里行间所蕴藉的巨大历史忧伤,让我在读的过程中难以自拔。

  齐邦媛1924年生于辽宁铁岭,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1947年到台湾从事教育工作。1988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齐邦媛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代表作品有《千年之泪》《雾渐渐散的时候》《巨流河》、英译《城南旧事》等。她90岁的时候,总结自己的一生:“很够,很累,很满意。”是的,她一生教书育人,提携后辈,写作,翻译,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把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在台湾有着“永远的齐老师”之称。小说家白先勇这样形容他的老师齐邦媛:“她一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真!”并将她称为“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 

     

责任编辑:姚建

上一篇: 【诗歌】小暑

 

下一篇: 【散文】我的红色情结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